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疫霾未散 京滬土地市場回暖

2020-02-12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海巖、孔雯瓊 北京、上海報道)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消散,北京市的鼠年土地市場昨日開閘。首拍三宗不限價商品房地塊,均被北京地方國有開發商或央企競得,其中一宗地塊底價成交,另兩宗溢價率不超25%。業內統計,本月北京將有逾130萬平米宅地密集入市。滬杭等熱點城市土地拍賣亦升溫,其中上海市迎來土地供應超級月,全部17幅土地起拍價格總金額高達439億元(人民幣,下同)。

京130萬平米宅地密集入市

北京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早前發佈《關於疫情期間土地交易市場相關防控措施的通知》,參拍企業只能派兩名代表,經測體溫、戴口罩、登記發熱史、牌照留影、消毒等程序才能進入拍賣廳。

當日出讓的三宗地中,位於北京東南六環的通州馬駒橋地塊熱度最高,建築控制規模22萬平方米,需配建幼兒園等公共設施,經過40輪最終由華潤聯合中交以46.7億元的價格競得,溢價率22.9%,樓面價2.1萬元/平方米。目前馬駒橋附近二手房均價在3萬元/平方米左右。

隸屬北京能源集團的京能置業以3.6億元競得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地塊,此地塊為純住宅地塊,但面積較小,建築控制規模2.18萬平方米,溢價率25%。另一位於北京西部石景山區地塊則以29.75億元的底價,被首創集團競得,該地塊要求配建大比例的商辦面積或是其備受冷落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北京繼續按計劃集中推地入市,14日將再有三宗不限價商品房地塊拍賣,涉及50萬平方米土地供應,本月總計將有逾130萬平米宅地入市,地價金額逾330億元。

滬17地待拍 總價達439億

上海市的情形也類似,隨着滬企業陸續復工,2月12日起,延遲出讓的土地亦相繼入市。據不完全統計,2月上海共有17幅土地待出讓,其中部分地本應在2月3日、5日出讓,因疫情關係全部延後至2月12日之後開拍。在這17幅土地中,包括5幅純宅地,3幅商住地,1幅租賃住房用地,全部17幅土地起拍價格總金額高達439億元。

「現在也就只有國企敢拿地了」,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張大偉表示,此時拿地的開發商,一是現金流充裕,二是對疫情較快解決有信心。從地方財政收入看,疫情導致地方收入銳減,很多城市迫切需要靠賣地彌補財政資金不足;對企業來說,土地市場分化,整體溢價率肯定會明顯降低,是現金充裕的企業拿地的好時機。

疫襲樓市 房企資金面趨緊

此外,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調研顯示,受訪的200家房企的500位地產經理人中,近八成認為此次疫情對樓市的抑制作用高於2003年「非典」,超七成房企預計復工時間較原計劃推遲一個月左右,超過半數認為疫情對整個房地產市場影響周期為兩個季度,尤其今年春節回鄉置業需求受阻,三四線城市市場壓力較大。總體來看,當下房地產企業面臨的最大痛點是銷售停滯、開工受阻和資金面緊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