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樂士
香港的反修例示威去年6月演變為暴力衝突後,一直受到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的「關愛」。該組織不但沒有譴責黑衣暴徒大肆破壞商舖,施行街頭暴力導致人命傷亡,反而把維持治安的警察刻畫為惡棍,無疑已淪落為反華勢力和「港獨」分子背後搖旗吶喊的助威者。
英國律師本奈森 (Peter Benenson)於1961年創立國際特赦組織,以宣揚《世界人權宣言》載列的人權為宗旨,認為改變人權狀況要從「秉持事實」做起,並承諾致力搜集「政府和其他各方面侵犯人權的行為」,理論上也涵蓋示威者違反人權的事件。國際特赦組織於成立初期取得重大成就,最終在197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表揚它在「捍衛人類尊嚴」方面的工作。
失客觀持平信譽亦漸漸消逝
可是風光日子過後,該組織的客觀持平作風已大江東去,信譽亦漸漸消逝。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曾以「荒謬」來形容其報告,以色列外交部曾指該組織「立場偏頗」,而羅馬天主教會更敦促信徒不要向該組織捐款,其中馬丁諾樞機主教(Cardinal Renato Martino)指它已「丟失其使命」。
軻霖(Nicholas Bequelin)於2019年1月接任國際特赦組織東亞區域辦公室主任後,該組織的聲譽進一步衰敗。「港獨」分子自去年6月向社會宣戰,該組織便毫不猶豫把客觀性拋諸腦後。它從不譴責暴徒投擲汽油彈、襲擊警察、毆打無辜內地遊客和本地居民、破壞公物和商舖等種種暴行,卻一而再地把社會動亂歸咎於維護法治和除暴安良的香港警察。
其後,國際特赦組織在今年1月發佈的《2019年度亞洲區域人權報告》再度指控香港官員打壓民運、違反人權。諷刺的是,它隻字不提參與「反送中運動」的暴徒犯下的真正侵犯人權的種種罪行,當中包括:一名年邁的清潔工被暴徒投擲的磚頭擊中而死;暴徒放火焚燒持不同政見的市民;暴徒佔領機場,對遊客濫用私刑;大肆破壞私人企業財物、損害香港居民的生計。國際特赦組織東亞區域主管軻霖(Bequelin)卻難以掩蓋自己對這些暴徒的敬佩,竟然喜形於色地說:「無論是在互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由年輕人主導的抗爭行動挑戰了香港的現行秩序。」
國際特赦組織在3月5日發佈的報告中再次暴露了它的真面目,該報告指稱「香港警方採取了粗暴的策略,包括毆打」。事實是,香港警隊為了將暴徒繩之以法、拆除他們製造的炸彈,共有550名警員受傷,警隊的行動應得到國際特赦組織的讚揚。可是軻霖卻選擇附和示威者,只是叫囂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所謂的「警暴」。
有關香港報告經常歪曲事實
我們留意下軻霖的背景,箇中緣由便不言而喻了。軻霖在2015年加入國際特赦組織,此前,他在總部設在紐約的「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 組織任職高級研究員。他在「人權觀察」工作9年多。「人權觀察」打着提升五大洲人權的幌子,暗中卻是在遠東等地區推進美國的外交政策,因此總是盯着中國。事實上,在軻霖加入國際特赦組織之前不久,國際特赦組織曾在2014年5月發表一封公開信,指責「人權觀察」與美國政府維持關係密切。那封公開信有100多位著名人士簽署,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斯基維爾(Adolfo Perez Esquivel)以及麥奎爾(Mairead Corrigan)、前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史樸內克(Hans von Sponeck)以及前聯合國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人權狀況問題特別報告員福爾克(Richard A Falk)。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公正外交政策組織(Just Foreign Policy)前政策主任納曼(Robert Naiman)的支持,他揭露稱:「『人權觀察」』常常受到美國外交政策所左右。」
明了軻霖長期以來與「人權觀察」關係密切後,國際特赦組織有關香港示威運動的報告經常歪曲事實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國際特赦組織自詡以「事實」為依據,但其日內瓦總部卻任由軻霖在東亞地區隨意而為,令人擔憂。如果國際特赦組織還希望挽回聲譽,那麼就應該回歸創始人本奈森所宣導的客觀公正。國際特赦組織應該好好清理門戶,否則,它再無機會出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作者是前刑事檢控專員。本文的英文版刊登在《中國日報》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