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市場巨震,中國經濟金融卻彰顯出難得的韌性。春節後中國股市如期開市基本保持平穩,滬深300指數跑贏全球基準指數,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並未失控;在美聯儲突降息開啟新一輪全球貨幣寬鬆浪潮時,中國經濟金融政策表現出應對更快、空間更大、彈性更足的比較優勢。
疫情以來,央行通過再貸款、降準、MLF操作等連續釋放流動性。數據顯示,今年初全面降準和3月16日定向普惠降準共釋放資金1.35萬億元,一季度MLF累計投放6,000億元,調降政策利率10個基點。同時,央行提供3,000億元防疫專項再貸款,截至3月13日已發放1,840億元;新增再貸款、再貼現額度5,000億元用於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允許債務展期等,幫助維持困難企業資金鏈不斷裂。
信貸不足非因水緊
中國率先對新冠疫情進行有效控制,目前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復工復產提速的大趨勢不會動搖,官方預計二季度經濟會明顯回升。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認為,隨着防疫工作進入尾聲,中國貨幣政策將更加「以我為主」保持獨立,這不僅貼合中國經濟形勢與防疫節奏,也利於維持中美利差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顏色認為,沒有真實信貸需求的貨幣寬鬆不僅無效,而且有害。目前信貸不足的問題並非央行未提供充足流動性,而是經濟基本面受疫情衝擊,需求與供給尚未恢復,真實信貸需求不足。因此貨幣政策仍應堅持精準滴灌定向調控,從而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指望人行『出大招』不切實際,應更寄希望於財政政策的加力、復工復產的進一步推進和經濟的全面復甦。」
從實際資金面看,人行前期放出的「水」仍有待分流消化。近期銀行間市場呈現「水漫金山」式寬鬆局面,各期限資金品種價格持續運行於低位,隔夜拆息利率持續低於1%。分析認為,此時央行不加碼貨幣政策,一方面是暫無必要性,同時也表明貨幣寬鬆以我為主,不「大水漫灌」的立場。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也認為,當前政策核心應是突破人員、物流以及訂單等瓶頸約束,加快復工復產進度。貨幣政策只能說是營造比較好的環境,真正撬動經濟需要財政、政策性金融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