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香港該怎麼辦? 放眼大灣區 創業或工作

2020-04-02

疫情爆發以來,港府的應對措施受到不少批評,經濟形勢也日益嚴峻。如若逆全球化的浪潮興起,香港作為細小開放型的經濟體,必將遭受更沉重的打擊,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亦會受到挑戰。專家指出,香港未來的可行出路,是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經濟融合,以大灣區作為腹地,在各行各業都加強合作。疫情結束之後,港人應該更積極到大灣區創業和工作,抓住當地發展的機遇。

香港金發局市場推廣小組成員、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陳鳳翔預料,疫情過後本港失業率將攀升、亦會有企業倒閉潮,香港唯一一個好處是仍有「家底」,可以照顧「冇工開、冇飯食」的無錢家庭。他認為,是次疫情顯示新世代有羊群心態,各國政府包括香港都需要針對心理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包括及時教育及宣傳、遏止假消息及提高透明度,同時需適當規範社交媒體。

香港本地機會越來越少

當年沙士後,內地開放自由行,為零售業帶來黃金時期,陳鳳翔認為是次疫情後,這一招數難以複製,相信內地不會再推動更多個人遊,因為去年香港發生黑暴以來,兩地矛盾更加激化,目前的氣氛「見不到社會欣賞這個措施」,惟他盼望中央加大力度協助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發展,包括給予更多機會珠海及中山,讓願意到內地發展的港人參與。

陳鳳翔反問作為一個商人,不去發展內地市場,可以去哪裡發展市場。而當內地進一步改革開放,香港亦會出現兩極化的情況,一部分是願意去大灣區工作生活,一部分不願意到大灣區,前者將有更多機遇,而香港亦逐漸變成雞肋,不過演變時間或會較長,總體而言年輕一代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重新發展製造業不現實

有分析認為香港應重新發展本地製造業,包括加大生產醫療防疫用品的力度,但多個學者對此都持保留看法。香港科大經濟學系前系主任雷鼎鳴認為,口罩等物資在非疫情期間,均不是日常必需品,投入與產出極難達到平衡。即便政府提前儲備口罩等物資,無人有水晶球可預判下次大型傳染病爆發的時間,各類物品仍會面臨「使用期限」的問題。他自己就仍有不少在沙士期間購入的口罩未使用。

他透露,身邊有朋友「夾份」投資設備生產口罩,投資成本並不低。若疫情三月前僅在亞洲蔓延,這些本土工廠大多將面臨大幅虧本的風險。因此,分工合作依然是大方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