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共國代表作之一《講款》,描繪了侗族特有的「款」文化下的一個民俗。 網上圖片
一座建於清朝的風雨橋氣勢雄渾地矗立在一座座木質雕窗的侗家木樓間,橋廊兩壁的彩壁畫精美細膩,色彩鮮艷,有龍鳳花草、日月星辰,也有侗族民間傳說、民風習俗。
據介紹,這些獨峒鎮的彩繪便是三江農民畫的「前身」。「侗彩繪」又名「彩壁畫」或「古彩畫」。「侗彩繪」在唐代時就已打下基礎,清代「侗彩繪」已聞名中國,清代文學家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裡,對「苗綿侗繡」備加讚賞。
根據楊共國的回憶,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三江農民畫發展的鼎盛時期。1990年,獨峒鄉的畫作首次走出廣西,40餘幅作品赴京參加第11屆亞運會藝術展出。「1994年,『三江農民畫展』在上海美術館開幕,金山農民畫院以該院最高價收藏了兩幅優秀作品,其中有一幅就是我的《送新娘》。」
楊共國說,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各種畫展、畫賽的「洗禮」,三江農民畫無論是從畫作風格還是畫師技巧上都日趨成熟,先後湧現出吳玉純、吳懷中、吳述更等50多位頗有實力的農民畫家。
1995年和1996年,國家文化部外聯局專程派人到三江組織近千幅農民畫,作為禮品贈給挪威、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友人。此外,500多幅三江農民畫作品被內地各博物館收藏,近2萬幅作品成為景區、酒店、賓館飾品,別具一格的「侗彩繪」正在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