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綢廠:轉產口罩快人一步 創絲綢款疫市奇葩
「快一步市場就是我的。」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華,這位曾經數次登上央視節目《百家講壇》講絲綢史的企業家,也是中國文化研究者,堅信萬物相對、陰陽相生,「危」的背後一定蘊藏着「機」。在許多企業都被疫情打「懵」的時候,萬事利生產的第一批口罩2月中旬就下線了。「戴口罩」、「零接觸」、「雲復工」......人們的生活習慣、工作方式正在悄然改變。李建華與很多企業家危中見機,快速轉型變革,疫情期間接單接到手軟。 ■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晝 、郭若溪 杭州、深圳報道
萬事利絲綢的前身為創辦於1975年的杭州筧橋綢廠,經過兩代人的努力,通過不斷創新技術、拓展產品品類、推動跨界合作、借力跨境電商等各項舉措,銷售利潤持續快速增長,從「為他人做嫁衣裳」,到如今一條自主品牌絲巾賣到幾千甚至上萬元,引領傳統產業打開一片新天地。
線上復工搶熔噴布
「最開始肯定是擔心的。」李建華回憶道,春節前他與家人在國外度假,年初三回到杭州,年初四去了門店,發現路上沒幾個人,隔壁的店舖都關門謝客了。「慘淡的過年氣氛讓我意識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都要面對訂單下滑的現實了。」
壓力之下,他在年初六召開產品工作會議,年初七召集高層會議,並要求全體員工於原定計劃(年初七)線上復工。
2月10日,浙江省政府召開有關口罩生產的會議,摸底排查全省復工企業的口罩缺口。「那天的會議正好我也在現場,省裡的會一開完,我就馬上召集團隊開會,佈置轉產口罩的任務。」李建華說,由於所有的員工很早就在線上復工,所以任務一佈置下去,大家立即動員起來籌備。
「我們從來沒做過口罩,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但是我們有非常強大的供應鏈、產業鏈資源。我們的採購人員發動所有的供應商,去尋找和購買製作口罩所需的原材料,包括熔噴布、無紡布、鼻樑條等等,而我們的一線工人則開始培訓如何做口罩。」李建華說。
首批下線僅用五日
在許多企業都還處於「懵」的狀態時,僅僅用了五天時間,萬事利生產的第一批口罩就下線了。
「當我們尋找口罩原材料時,熔噴布的市場已經被炒得很熱了。我們的採購員得知山東有一批熔噴布賣12萬元一噸,當時的市場指導價是4.5萬元一噸,我沒有絲毫猶豫,立馬匯錢讓他把貨拉回來。因為我知道,熔噴布可是賣一噸就少一噸的,它的價格一定還會再漲。」
最後市場證明了李建華的預測,熔噴布在最高峰時漲到了四五十萬元一噸,還供不應求。憑借提前佈局買好的原材料,萬事利生產了4,500萬個口罩,其中4,300萬個被送往疫情防控一線,成為浙江所有轉產口罩的企業裡拿到訂單最多的。「關鍵時刻比別人走快一步,整個市場就是你的!」
個性化舒適度吸客
除了按需生產的民用口罩,萬事利把科研重心都放在了絲綢口罩系列裡。「這是我們準備推出的主打『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概念』的個性化款。」李建華拿起一個精緻的口罩禮盒,裡面放着一個真絲口罩,搭配數個內含熔噴布的防護插片,以及一張動物貼紙,可自由貼在口罩上。李建華表示,因為人與動物沒有和諧相處,才造成各式各樣的疫情,所以萬事利推出和諧系列,想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尊重。
萬事利的真絲時尚口罩禮盒已成為線上爆品,短短20多天的銷售預定量輕鬆突破1萬套。此外,針對人們長時間佩戴普通口罩引發的悶痘等皮膚不適現象,萬事利正在研發極具親膚效應且含有小分子蠶絲蛋白的絲綢面料,將其用於口罩的內側。
「當口罩成為必需品之後,它的舒適度就很重要了。」李建華笑着說,「中國有14億人口,哪怕1%的人願意花更多的錢選擇更舒適的絲綢口罩,那就是1,400萬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