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援鄂一線護士:更敬畏生命 更尊崇職業

2020-05-12

「在武漢的日子,我總能想起初入大學校園時,神聖的南丁格爾誓言:終身純潔、忠貞職守。那些逝去的,讓我更加敬畏每一個生命;那些得到的,讓我更加尊崇我的職業。」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隊員孫元婧如是說。今天是國際護士節--抗疫歸來的白衣天使們表示,他們呵護病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社會的呵護,醫患關係會更加和諧。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殷江宏、胡臥龍、敖敏輝 山東、廣州報道/圖:受訪者供圖

孫元婧:時刻直面死亡 學會珍惜當下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的護士孫元婧自2月9日奔赴武漢疫區,入駐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收治點--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與危重症患者面對面52個日夜。

她說,時刻直面死亡,當時同濟醫院的護士之間較以往更加相互體諒,哪怕鬥嘴也幸福。「至少說明大家還很健康地活着,之前同一科室已有幾個同事走了......」她坦言,這個經歷使她更加懂得在職責擔當中為他人負重前行。

孫元婧的女兒今年3歲,在與女兒千里分離的52個日夜裡,她曾焦慮過,糾結過,自責過,同時也豁達着,思念着,自豪着。回到家後,她分外珍惜和家人、同事的相處時光。

「我曾經見到不少病人遺憾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我建議有什麼心願不要耽誤及時去做,比如想等老媽過生日再去幹什麼的,不要再等,現在就去!」

鄧逃生:得到病患認可 關係親似家人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護士鄧逃生也得到了患者極大的認可。在廣東對口支援湖北省荊州的洪湖人民醫院工作時,鄧逃生發現病人和家屬都很希望能夠互相溝通,但不能帶手機住院,他就用工作手機為雙方「連線」,讓病患和家屬視頻聊天,並不定時發送患者的照片。

「整個工作期間,我感覺護理(護士)和病患就像家人一樣溝通,關係非常密切。一般我們都會互加微信,他們極力邀請我們今後再次去湖北,也表示會到廣州來看我們。這些都讓我們很感動,這種關係讓人很受用。」

侯兵兵:救死扶傷老兵 經驗派上用場

「85後」侯兵兵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重症科的主管護師,也是一名護理戰線上的「老兵」。2月初,他作為廣東第八批援鄂醫療隊中的一員,與醫院的其他15名醫護人員一道馳援武漢。侯兵兵所在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病區,全部為危重症病人。他在多年的護理工作中總結出一套精細化護理經驗和做法,派上了極大的用場。

「除了常規的用藥、打針、清潔,我們還要做很多非常細的工作,比如幫助病人鍛煉和控制呼吸節奏,讓更多的氧氣呼到肺裡。又比如,我們知道重症病人不能高頻率翻身,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基本保持一兩個小時給他們翻身一次的節奏。」

唐章軍:加深社會理解 期盼醫患和諧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護士唐章軍說:「我反對任何形式的醫鬧和傷醫事件,因為除了個人不理智,很多是經濟原因和醫療資源不平衡導致的,我相信經過這次疫情之後,隨着社會對醫護群體有更多理解和認識,以及我國醫療事業的進步,醫患關係會更加和諧。這是未來趨勢,更是我的願景。」

侯兵兵也說:「這次疫情期間,社會都更加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要性,有持續關心和理解。比如2003年非典期間,醫護也有很大付出,但之後依然出現了不少的醫鬧以及傷醫事件。這次疫情後,我希望民眾和醫護人員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不要拿我們做發洩口,畢竟病痛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王曉靜:陪伴開導患者 見證可貴親情

山東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王曉靜是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老年醫學科護士,曾在重症科工作八年。而她援漢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7西病區,收治的也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她說,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妊娠30周的危重症病人。她入院時胎兒胎心不穩,以前的醫生告訴她可能保不住胎兒。她很焦慮,不在乎自己,只擔心醫生用藥對孩子有副作用。王曉靜和同事們經常開導她。「在災難面前,家人往往是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我在武漢)近兩個月,去的時候大雪紛飛,回來的時候櫻花遍地。我們當時只能在車上通過車窗看到武漢,偌大的城市空空蕩蕩,受到了太大的創傷。」

從武漢歸來,王曉靜說自己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她開始用更平和的心態對待問題和壓力,亦更珍惜現有的生活和家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