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去中國化」論調在西方抬頭,從美日政府呼籲本國企業撤離中國,到特朗普下令撤回聯邦僱員退休基金在中國的投資,「去中國化」從產業鏈擴大到金融投資。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近日亦警告,疫情或明或暗地加劇「去中國化」的傾向,無論在實體經濟還是金融領域,一個排斥人民幣、排斥中國的「國際同盟」正在形成,中國應及早應對。
對於所謂全球產業鏈的「去中國化」,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不過是西方的一場「政治秀」,中國應當重視但無需過度反應。疫情帶來全球經濟衰退,反而會放緩貿易戰以來產業鏈搬出中國的趨勢,而不是加快。全球產業鏈是經濟發展長期演化的結果,始終會服從商業邏輯,中國的優勢不僅在於成本,更獨具完整的產業鏈條,是全球供應鏈的樞紐。
可躍升為全球供應鏈主導者
有觀點認為,美國正在推動一種新的「去中國」的全球化。貿易戰以來,美國與加拿大、歐洲、日本等經濟體已經簽訂或正在談判比WTO更高標準的貿易協定。而對於中國來說,疫情在武漢爆發時,原本各國以為應該將產業鏈從中國轉移出去。但後來疫情的演變表明,中國是佈局產業鏈最安全的國家,並仍能保持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這都有助於加強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樞紐地位。中國應藉機加速提高某些產業、某些區域佈局供應鏈的能力,實現從全球供應鏈參與者向主導者的躍升。
疫襲美元體系利人幣國際化
同樣,應對金融領域的「去中國化」,正如前央行官員盛松成所說,此時人民幣應向美元進一步靠攏,而不是與美元脫u,讓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和規則制定中發揮更重要作用。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被不少人視為中國應對美方挑釁的必殺技,但它更是中國最基礎的國民財富與國際信用。疫情在衝擊全球產業鏈的同時,也衝擊了全球美元循環體系,凸顯全球金融貿易太過依賴美元單一貨幣的危險,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機遇。
數字貨幣推動人幣彎道超車
在經濟學家巴曙松看來,數字貨幣有望推動人民幣實現彎道超車。中國的數字貨幣科技處於全球領先水平,通過數字貨幣在全球商業貿易中的廣泛使用,更加有利於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目前最關鍵的是要積極創造條件,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幣計價的產品和更順暢的人民幣融資渠道,吸納正在尋求重新配置的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從而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應對所謂「去中國化」,當下中國最關鍵仍是深化改革開放,高舉全球化大旗,擴大全球「朋友圈」。■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