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課程貼近學生 才能喜歡學習

2020-06-29

回想每次涉及課程的開展或修訂,自然聽到不少老師所表達的憂慮和壓力。例如多年前通識教育科的開展,老師擔心六個學習單元內容太廣,加上學習模式有別於以往知識的灌輸,建議採用探究式學習通識科,擔心學生在過去的學習歷程中,未必擁有廣闊而均衡的知識基礎及學習方法,以致學生未必能夠掌握在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培養正向價值觀。

不過,通識科經過多年的推展,相信大部分老師都能掌握學科知識的廣度與深度,而且在觀察中,學生對於探究式學習通識科感到有趣,亦能提升對社會及國家的關心;雖然校本評核部分對於部分學生感到困難,惟對於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有正面作用。

9月,中一級學生將會學習新修訂的初中中國歷史科,參照《中國歷史科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2019)》,課程的學習時期,將由史前時期中華民族與早期國家的起源,一直到唐朝衰亡與開放的社會,內容包括政治演變、文化特色等,以期學生能夠以「古今並重」的原則下整全地認識中國歷史面貌,培養學生認同國家和民族、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及文化,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發展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作為以上兩科的老師,在課程規劃和設計前,我們與其他老師優先討論的,不是課題內容分配、教材設計或相關教研活動,而是學生的學習特質、能力和心智發展,從過往小學至初中的學習經歷和所學知識背景,先了解他們的需要。以中一學生來說,他們由小學過渡到中學,將面對一連串的挑戰,當中難以避免出現不安和疑慮,如能否跟上學習進度、與朋友同學的相處,這一連串的疑慮如果處理不當,將影響他們對於自尊的建立。

故此,相信學校在學生日常生活上,多會安排較細心體貼的老師出任中一級班主任,以協助中一學生適應校園生活。而在課程編排上,由於中國歷史科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初中課文行文用語多年來鮮有變更,部分課文內容甚至將過往公開試課文刪減,將其變成初中課文,並以「初中與高中銜接」為名,實際上是揠苗助長,將高中涉及的知識和概念提早教授,脫離一位初中學生的心智發展,結果換來老師抱怨課程教不完、學生抱怨用字過於精煉的情況,以致對學習出現負面情緒。只有課程合乎學生心智發展,行文用字貼近現今情況,學生才能學得好,喜歡學。■魏文輝老師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