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遇危機轉型再轉型 兩代接力廣東創輝煌
一雙正裝皮鞋,抽棄鞋底鋼條,鞋跟鏤出長方形條塊,重力「轉移」至鞋底中空位置,皮鞋立即變得輕盈而舒適。這一專利出自台灣人陳泉宏之手。從早期在台灣鞋廠設計女鞋,之後跨過海峽到大陸加入父親的鞋廠,金融危機後專營鞋類貿易,到如今創立THEURGY魔法鞋正裝皮鞋品牌,年近50的陳泉宏,有30多年都在研究鞋,2017年開始積極謀劃轉型,8項技術獲得專利,也因此獲得佛山南海「大城工匠」稱號。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無限,他希望在香港找到合作方,瞄準本地的正裝皮鞋市場,也想以香港的輻射能力,帶動技術和品牌進一步向外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佛山報道
陳泉宏出生於一個台灣製鞋家族,父親陳勉吾是知名鞋商。小時候,滴滴答答的縫紉機聲音,就是他的催眠曲。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台灣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父親先到上海設廠,後又轉至珠三角城市佛山,虹大鞋廠成為廣東第31號外商投資企業。
8人團隊年營收1億
大學選專業時,陳泉宏想修室內設計,但希望他傳承家族事業的父親執意讓他學鞋類設計專業。自此,他一腳進入了一生相伴的鞋業。
畢業之初,他成為台灣女鞋品牌達芙妮的設計師,積累了豐富經驗。為協助父親,陳泉宏以設計師的身份加入虹大鞋廠,兼顧打理工廠生意。早期大陸開設鞋廠,勞動力成本低,高峰時員工超過1,500人。
然而,進入本世紀初,大陸市場勞動力、租金等成本持續上升,這個兩代人共同打拚的鞋廠,面臨轉型的挑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廣東提出轉型升級、騰籠換鳥概念,虹大通過設備自動化等方式轉型升級,精簡了一半人手,但作為傳統行業,轉型不僅痛苦,完成真正的升級亦不易。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前,他們賣掉了廠房和設備,躲過了「海嘯」。
沒有繼續開廠,陳泉宏並不想放棄這個行業,他轉做鞋類外貿,結合自己的設計專長,為外國著名鞋品牌針對中國市場做設計、檢驗以及推廣方案。這次轉型很快收效,8個人的團隊年營收最高達到近1億元(人民幣,下同)。
10年思考癡迷研發
但是金融危機的餘波還是不可避免地衝擊了整個行業。陳泉宏的貿易公司營收逐年下降,到了2018年只有區區幾百萬元。
所幸,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10多年間,陳泉宏不斷思考,也開始和妻子洪屹嘗試其他領域投資。不過,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老本行,特別是近年,對於鞋子的研究愈加癡迷。
其間,從自己的一款專利女鞋得到啟發,陳泉宏開始專注正裝皮鞋的創新研發。「大陸做休閒鞋、運動鞋的廠商很多,但像Nike、adidas之類的外國品牌,已經壟斷中高端市場。而皮鞋市場日趨萎縮,特別是正裝皮鞋,廠商越來越少。」陳泉宏說,皮鞋鞋底需要一根鋼條支撐,比較笨重,加上鞋跟與腳跟的「硬」碰撞容易導致小腿疲勞,穿着體驗不如運動鞋。
陳泉宏的想法是,讓消費者穿上像運動鞋一樣舒適的正裝鞋。他經常拿着一隻皮鞋研究數小時。「他研究起來太投入了,半夜做夢都在說鞋子的事。」太太洪屹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時是凌晨3點鐘,這個點子突然浮現在腦海中,我興奮地爬起來,憑記憶做圖。修改到天亮,終於有了具體的設計結構。」陳泉宏說,太太起床後看到設計圖,給予很高評價。這個設計理念,便成為此後THEURGY主要設計理念,即「隱藏式支撐結構大底」。
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陳泉宏在鞋跟鏤出一個U形長條,並在鞋的中空部位嵌入一個特製條塊,作為承力材料,這不僅減輕了鞋重,也增加了舒適度。陳泉宏當場做實驗演示,一隻雞蛋順着一根3米高的塑料管墜落到皮鞋底面,如乒乓球一樣彈起,完整無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原本就不太景氣的貿易訂單劇減,生意跌入冰點。但他沒有閒着,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新皮鞋的研發上,增加科技含量。團隊也趁機開展市場調研,在朋友當中口口相傳,賣了3,000多雙。「零差評」的結果,堅定了他的信心,並開始着手女士正裝皮鞋的研發。
「歷經97金融風暴、2003年SARS、2008年金融危機,今年又迎來新冠肺炎疫情,有人倒下,有人屹立不倒。我們期待通過再一次創新,一方面實現自己的品牌夢想,一方面也期待啟發更多大灣區創業者,堅持創新,堅持夢想。」陳泉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