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特稿】牛津學者:中國在二戰中發揮非常重要作用

2020-09-04

「我認為西方人通常並未意識到的一件事是,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Rana Mitter)9月2日表示,「記住戰爭歷史,為的是走出戰爭、維護和平。」

1937年至1941年貢獻重大

「東西方在一起抗擊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邪惡力量。」米特在其中國抗戰研究著作《中國,被遺忘的盟友》開篇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米特接受了中國記者的聯合採訪。

米特在採訪中表示,大部分西方讀者看到《中國,被遺忘的盟友》這本書中描寫的中國戰場上的真實史實時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很多西方人對中國這段歷史並不了解。當他們知道3,500萬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傷亡,大約8,000萬到一億中國人流離失所,但是卻牽制住了日本軍隊幾乎全部的主力部隊時,西方讀者才逐漸認識到中國在二戰中作出的貢獻和付出的代價。

「如果您想了解中國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就必須了解1937年,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全面抗戰打響後中國在戰場上做了什麼。當時,包括西方外交官在內的許多觀察家都認為,中國在實力對比上明顯弱於對手日本,投降是唯一的選擇。中國軍隊和人民選擇了抗戰,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頑強戰鬥,這至關重要。」

米特表示,「如果在1937年至1941年之間失去了中國對日本的牽制和抵抗,那麼亞洲和歐洲戰場很難有效打通,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走勢將徹底改變。因此,這是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大貢獻的意義所在。」

全球學者重新探究中國作用

米特指出,國際歷史學界近期越來越關注中國在二戰中所扮演的角色,連美國學者也有所作為。「舉例來講,今年美國學者理查德·弗蘭克出版的新書,講述了二戰中太平洋戰爭的歷史。在該部研究文獻中,作者把這段歷史的起源追溯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而並非是1941年的日本偷襲珍珠港。這是全球學者開始重新探究中國在二戰中作用的一個重要例證。」

米特指出,反思那段歷史對今天最大的啟示就是要遠離戰爭,維護國際關係與秩序的穩定。 ■中新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