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大新鴻基產品開發及零售研究部
近期歐洲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反彈, 英國與歐盟的 「後脫歐」 談判陷於僵局之際, 首相約翰遜為奪取談判主導權推出《內部市場議案》 ,更令雙方談判呈破裂之象。本欄今期將進一步跟進相關事態對歐洲經濟及投資前景的影響。疫情打擊歐洲經濟,歐元區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終值按季下滑11.8%,跌幅為有史以來最大(圖),第二季就業人口按季下降2.9%。
此外,英法德三國及西班牙等地出現第二輪新冠肺炎疫情,而過去一周歐洲新增確診病例超過30萬,已超過今年3月疫情高峰,料區內須再度收緊防疫措施應對。縱使歐盟領導人峰會最終為7,500億歐元的「復甦基金」拍板,透過歐盟共同承擔債務,避免個別國家(例如意大利)再因經濟停頓出現債務危機,惟基金當中的無償贈款部分最快也要待至下年,歐盟才會按其份額,分配至受助國。在資助未到位,疫情再度處於嚴峻的情況下,歐盟委員會亦再次下調今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測至負8.7%,反映區內經濟前景仍然暗淡。
另一邊廂。英國和歐盟的關係現正處於過渡期,並於今年底完結。但英國首相約翰遜推出《內部市場法案》,賦權英國政府可單方面決定北愛爾蘭關稅安排,不僅招致歐盟強烈不滿,更視之為違反國際法,以及凌駕雙方於1月達成的脫歐協議相關內容。
英歐貿談瀕破局
《內部市場法案》現時獲英國國會支持並成功通過二讀,惟法案已嚴重影響歐盟對英國的信任。若英方不響應歐盟呼籲,在本月底前修改法案內容,雙方根本無法於下月15日訂立貿易協定的限期前完成談判,最壞情況是一如英國首席談判代表弗羅斯特(David Frost)所言-談不成便拉倒,過渡期完結後雙方便只能按世貿規則(即無協議脫歐)進行貿易。
硬脫歐影響深遠
光大新鴻基認為,若英國「無協議」脫歐成真,除了會導致商品、服務和資本於英國和歐盟之間的自由流動受到限制外,區內經濟亦會面對不少壓力。根據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Stiftung)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別於2019年及2018年進行的研究表示,如果英國在沒有簽署貿易協定的情況下退出歐盟,因製造業供應鏈問題,德國將面臨每年約10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歐盟成員國亦將面臨相當於年度GDP1.5%左右的長期損失。若以經濟總量計算,歐盟損失至少達2,500億美元,勞動人口流失影響更至少需要5到10年才能完全顯現。而「無協議」脫歐所引起的不確定性,亦會導致歐元區內融資成本增加,從而進一步削弱投資活動,對本已疲弱的經濟可謂雪上加霜。
宜減持歐洲資產
由於歐洲政經前景充斥不確定性,使歐盟龍頭德國,其股市年初至今仍錄得負回報、英法兩地股巿更分別跌逾15%及接近20%。而反映歐股整體表現的歐盟STOXX50指數亦跌逾一成,大幅度落後美國及日本等成熟市場。投資者若持有較多歐洲資產,宜及早為今年底英國可能在無貿易協議下脫歐作好準備,趁歐股出現反彈之際作適度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