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來鴻】懷念畢生奉獻愛國教育的何景安老師

2020-10-20

韓雪 東韋

上月26日,傳來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何景安老師辭世的消息,不勝惋惜,他畢生奉獻給香港愛國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是眾多學生心中可敬的師長。退休後,何老師雖沒有了教職,仍關心香港的教育發展,對教育的赤誠之心不改。他參加了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負責不少義務工作,編輯製作各種專題教育資料和投影片,且每天堅持整理當天的新聞概要放在會的網站和群組,供會員和朋友了解世界大事,也令海外朋友可了解香港發生的大事,實在令人敬佩。

我們不是何老師的學生,僅是有次得機與他敘談,聽他講述了對教育的一片冰心,當時已十分感動。如今天人永隔,憶起當年聆教,倍添懷念。

何景安老師出身富裕家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他,家住幾千呎豪宅,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他父親白手興家,長袖善舞,日據期間創立了一家曾享譽全港、與嘉頓齊名的糖果餅乾麵包王國。由於日據時期物資匱乏,故糖果麵包屬高級享受,顧客非富則貴,著名殷商鄧肇堅也是他們的長期顧客。及至抗日勝利,香港光復後,為振興戰後經濟,每年都會舉辦工展會,而每年港督往巡視工展會時,都必定到他家的展攤,與他父親握手合照。

作為家中二少爺,本可過蚗u渥的生活,但何景安竟放棄繼承父業,而選擇成為月薪只有二百元的愛國學校教師。

一切都是機緣巧合。何老師中學時原本就讀一家國民黨辦的學校,那間學校校舍簡陋,沒有操場,學生沒法上體育課。鄰近的香島中學卻有個很大的操場,令酷愛運動的他十分嚮往,萌生轉校之意。他猶疑不決之際,向一位自己十分仰慕的老師透露了心聲。誰知這位在國民黨辦的學校任教的老師,竟鼓勵何景安轉校到香島中學。

何景安當時不知什麼左派右派,一心只是看中那個操場,卻就在這樣無心插柳下,竟與愛國學校結下了一生的緣份。中學畢業後,他考進了廣州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學院,1957年大學畢業後即回母校任教。雖曾輾轉調任不同學校,卻一直堅守虓R國教育事業,直至退休。之所以放棄繼承父業而去當教師,是因為認同愛國學校奉行的培育完人的教育理念,除灌輸民族觀念和愛國思想外,教育方法也注重引導啟發,最重要是能兼顧德智體群的全面訓練。

據何老師介紹,愛國學校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即設「學生自治會」制度,除了設一個全校的學生會外,每班都要組織班幹事會,讓學生學習培養自治和管理及為眾人服務的精神。所有學生會幹事及班幹事,都由同學舉薦選出,是最早的民主訓練。學校還建立了「值周班」制度,高年級輪流每周設計出版黑板報,供全校師生閱覽。負責的同學會採訪全校的學習和校園生活,然後撰稿、編輯,並手抄出版,更會用彩色粉筆配上美麗的小版頭、插圖。每天早上上課前及課餘小休時間,黑板報前總會擠滿關心學校新聞的同學。

學校也很注重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和愛護校園的精神,令學生不會淪為事事依賴長輩、四體不勤的人。學生在課後,要參與學校的清潔工作,高年級學生甚至要參與設計維修學校的設施、到廚房幫忙洗碗和備餐。低年級學生則負責較輕的工作,例如檢查同學的學生證和校服整潔等,旨在培養學生的群體精神,學會分工合作和訓練他們的組織能力。學校也舉辦課餘的體育、音樂、朗誦、戲劇等活動和比賽,有些學校還會每周組織一次有歌有舞有戲劇的文藝表演。這些培訓對學生日後投身社會甚有幫助,因為這些德育培訓能塑造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使他們能成長為一個懂得對自己和對社會負責,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和合作,有服務精神和守紀律的人,所以絕大部分愛國學校學生畢業後,在工作崗位上都有出色表現,成為各行各業的表表者。

何老師說,記得新中國政府在1950年把教師列入勞動者之列,所以愛國學校按規定,「五.一」勞動節老師也放假一天,但同時又堅持校務和教學要照常運作。那誰來運作校務?誰來上課教書?答案是:學生。學生會主席在這天要擔負校長的職責,處理校務,其他如訓導、總務等也由學生會幹事擔任。各班級教學工作便由班中各科目的科代表負責。結果,老師們為了這一天假期,不僅事前需反覆輔導那些小校長、小老師,「五.一」這天實際上亦沒能放假,因為要回校觀察小校長小老師的表現,如此一來,反而大大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故此只嘗試了一年便停辦了,但這一探索還是很具創意和意義的。

這些被何老師稱為「第二課堂」的德育培訓,很可惜後來逐漸被取消了,原因為何?何老師說,是因為這些培訓大部分都在下課後進行,有些家長投訴子女回家太遲,還有就是後來擔心學生會有機會意外受傷,便涉及保險問題等等。假如「第二課堂」得以持續並推廣到所有學校,相信必能減少現時年輕人中出現的種種毛病如依賴成性、自理能力差、抗壓能力低、任性自我、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等。

何老師曾任教過多間愛國學校,對香港愛國學校的興衰十分了解。他說,港英管治時期的開初愛國學校不多,只有跑馬地的培僑、西環的漢華、旺角的勞校和九龍的香島。港英當局對愛國學校一直打壓,設下種種限制,但愛國教育工作者不畏艱辛,逆風頂浪,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迎來了愛國學校的大發展,分校和新校開遍了港島的香港仔、灣仔和筲箕灣,九龍的觀塘、九龍城和深水鶠A更擴至新界的荃灣、葵涌、葵芳、西貢、打鼓嶺、大埔、上水、元朗等。

後來港英政府推出「九年免費教育」,愛國學校是私校,但面對的都是基層市民的子女,學費不能收得太貴,儘管校長教師職工們都甘願為愛國教育作出奉獻,不計較收取微薄薪酬,但仍長期入不敷出,大部分分校陸續關閉。

愛國教育任重道遠,在香港教育現狀被批評得千瘡百孔之時,緬懷何老師這樣的香港愛國教育先驅,更顯百般滋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