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古經今品】母親身教言教 影響兒女終生

2020-11-02

《三字經》講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後,接着便談到家庭教育:「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對子女成長的影響不言而喻。本文先談母教。

孟子小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附近。他看到人們築墳治喪,便跟着模仿,以為遊戲。孟母察覺後,說道:「這裏不適合兒子居住。」於是便搬到市場附近。孟子又模仿着市場的人作買賣的樣子。孟母又說:「這裏也不適合兒子居住。」於是又再搬家,這次與學堂為鄰。孟子於是又模仿學堂師生,排演各種禮儀。孟母才放心地說:「這裏才是適合兒子居住的地方啊!」便定居下來。

「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孟母為孩子的教養而慎擇住處是很有見地的。《論語.里仁》載:「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我們決定住處時,當選擇在民風仁厚的地方安居下來,這樣才稱得上是明智的。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中國現在有些地方還流傳着吃「百家飯」的習俗,由家中長者帶着幼兒向鄰居「乞討」米糧,再煮給幼兒吃,據說可治病驅邪。功效如何不得而知,但當中有一象徵意義--孩子的心靈將來會被鄰居「哺養」長大。

孟母另一個著名的故事是「斷機教子」。有一次,孟子懶惰,無心學習,逃學回家。孟母看到,憤然把織到一半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大驚,問母親為什麼這樣做?孟母對他說,學習不堅持用功,半途而廢,就像把未織成的布剪斷,結果必然一事無成。孟子聽後,慚愧惶恐,從此發憤求學。

中國另一位賢母--歐陽修的母親,同樣關心兒子的學習。歐陽修四歲喪父,家境清貧,歐母本意讓兒子上學,但卻交不起學費,甚至連紙筆也買不起,於是唯有就地取材,以蘆葦桿在沙地上書寫,親自一點一劃地教兒子認字,這便是「畫荻教子」的故事。兩位母親用心培育兒子成材,成為千古佳話。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