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虹宇)粵港澳大灣區是當前發展焦點,亦是推動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的新基地,以及經濟、科研、人才庫的綜合體。香港文匯報記者就此與多名不同學科背景的得獎未來之星傾談,他們都認為,兩地唇齒相依,灣區對香港青年一代是巨大的機遇,為大家的未來開拓了龐大的空間。
剛剛大學畢業、現從事零售業的陳煜琛認為,香港零售業與灣區息息相關。由於灣區人口多市場大,對擴展客戶群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加上其公司從事與婚嫁相關業務,內地客戶對金器首飾的購買力,更會帶來極強發展潛力。
他續說,自己透過未來之星去過不同的城市實習,對往灣區就業發展已經「聽唔少,睇唔少」,「絕對有興趣想去試試,真正地去體驗一下,覺得是好難得的經驗。」
在大學就讀工商管理的劉雙文亦對未來到灣區發展深感興趣,特別是灣區物價較香港相對低,年輕人的壓力相對小。
她表示,大灣區涉及國家的宏觀規劃,又願意將資源投放助其發展,更提供優惠便利政策給香港的學生,香港青年人應該抓好機會去嘗試,認為「有機會就有無限的可能」。
她認為,香港並非一日變成國際都市,是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現階段灣區確實有較大的發展潛能。
港律所前海運作 做法非常超前
就讀法律的陸卓楠,現正處於考取法學專業證書(PCLL)的關鍵時期,同時已向律師樓投遞簡歷安排實習。
他說,近日面試的幾所港資律師樓均有和內地的律師事務所聯營,而其中一間令其印象深刻的,是位於深圳前海開發區內設立、按香港法律運作的事務所。
他認為這個做法非常超前,「始終香港的法律原只能在香港本地執行,但現在可以在內地前海經濟特區內運作,可以支援內地商人到香港做投資,亦可以幫助香港商人進入內地做生意,是一個法律上巨大的突破。」這亦體現了內地和香港法制上緊密的合作及融合。
讀教育專業的徐曉琪則表示,由於疫情關係,不少同學大學畢業後仍未能搵到工作,令她反思,明白香港始終只是一個彈丸之地,經濟等多方面發展似乎已經進入一個半飽和的瓶頸狀態,「大灣區正正是一個機遇,是給香港具備國際視野的年輕人的重要機遇。」
她認為,近幾年灣區多個內地城市發展都很快,與香港的差異漸漸縮小,兩地更有條件融合。身為準教師的她,希望有機會深入灣區體驗認識,將所見所聞帶回香港讓下一代的中學生亦有所得着。
中文系碩士畢業的吳艷羚也對深圳、大灣區的發展充滿期待,指自己今後會繼續寬闊眼界,留意前往灣區工作的機會。
她表示,香港有一流的專業服務,現在越來越多港人前往大灣區做生意,加上內地和香港關係唇齒相依,兩地的聯繫包括法律、醫療各項服務都會越來越緊密、趨向一體化。不過她亦提到,現時港人往返內地仍有一些不便之處,期望在交通等方面可以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