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手稿,是作者親手一筆一劃寫在竹簡、布帛或者紙張上的原稿。12月1日起,在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首播的古裝歷史劇《大秦賦》中,不時可以看用竹簡寫成的奏章或詔書。隨荍瑋N的進步、紙張的普及,竹簡、布帛早已「光榮下崗」了,寫在其上的原稿,只有在一些博物館展櫃堣~能看到。2014年11月11日,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的「心曲傳真--上海圖書館藏稿本日記展」上,一本中國現存最早的、元代郭畀(1280-1335)日記手稿,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現如今,電腦飛入尋常百姓家,就連寫在紙上的手稿,也越來越少,越來越稀罕了。前幾日,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現在還有人用筆寫稿嗎」的話題討論。八個回答中,只有一個持「中立」態度:「完全看個人,有些人就是寫字更有靈感,一些突發奇想或者瞬間冒出的好思路用本子記下,最後在電腦上做整理」;其餘幾個對用筆寫稿明確否定、嗤之以鼻。如:「現在手寫稿子的很少了,一般都是特別傳統的紙媒,還有比較傳統的老作者才這樣」;「現在基本用電腦寫稿,幾乎沒有人用筆寫稿了,除非是頑固不化的人」。乖乖,在某些人眼堙A用筆寫稿竟然成了「頑固不化」!看了類似見解,心中五味雜陳。
電腦寫作,既便捷又輕鬆,且速度快效率高。可是,完全依賴電腦,徹底告別手寫,短期內或許沒有太大問題,久而久之,弊端必現--完全依賴電腦寫作,鍵盤代替了筆墨,熒幕代替了紙張,符號代替了漢字,導致對漢字書寫文化產生不可低估的衝擊。文字,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核,既是交流和傳遞資訊的基本工具,更是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媒介。歷經五千年積澱的漢字,作為中國的傳統國粹,不單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而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同時是中華民族集體的智慧結晶、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家園和文化認同。能否規範書寫、靈活運用漢字,關乎公民整體的素養,關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
當下,用筆寫稿的人與日俱減了,但還有人在默默堅守荂C比如,莫言、賈平凹等。2019年2月18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煒與著名作家、文物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應百花文藝出版社之邀,展開一場文學與文化的無疆界對話。其間,兩人不約而同談到了「手稿」話題。馬未都坦言,對於當下用電腦書寫的青年作家來說,手寫是對人生特別痛苦的磨練,而他至今仍堅持拿筆書寫。張煒則表示,從1973年第一部處女作開始,他長達40多年的文學寫作生涯。只有中間一段時間用電腦書寫。他的五筆打得很熟練,幾乎到了可以盲打的程度。但他很快放棄了電腦寫作模式。在張煒看來,「文學寫作,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電腦輕巧的筆力,無論你的打字速度有多快,終究沒有那種邊帶茷銡薄A邊一筆一畫躍然紙上的創作靈感來得真實自然。」
電腦時代,如果說用筆寫稿難能可貴,紙上改稿同樣值得稱道。近讀《作家通訊》,在《創作隨想》專欄上,看到韓少功、張煒、馮驥才等幾位著名作家談網絡時代的挑戰。從中得知,馮驥才書房堙A至今不配電腦。他說:「我只是有時在iPad上劃拉一下而已,改稿仍在紙上。對電腦一竅不通。朋友笑我是固執,是不剪辮子的前朝遺老。我的理由是:我喜好用筆寫字的感覺。漢字象形,書寫時有美感,寫字時大小隨意,揮灑自由。」馮驥才認為,因為漢字的書寫之美,使自己拒絕了電腦寫作。但他相信,這個理由到了下一代就不會存在了,因為下一代人一入學就開始使用電腦。當然,他們在手寫漢字上肯定要出現問題,甚至有可能連自己的姓名也寫不好。想想看,一個連自己姓名都寫不好的人,何談傳承書寫文化、怎麼可能寫出優秀作品?
本人無意與上述幾位文化名家相提並論,但對書寫卻頗有些許同感。用筆寫稿,紙上改稿,感覺不一樣,效果也不同。因此,迄今沒有丟掉手中的筆,沒有完全依賴電腦。我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業餘創作的。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咬牙買了一台「486電腦」,並很快學會「普通碼」輸入法。電腦寫文章,輕鬆是輕鬆,便捷也便捷,但「有點固執」、「頑固不化」的我,總有一種「魂不守舍」的感覺。於是,買回一台「針式打印機」。每篇文章,不論長短,先打腹稿,後上電腦,邊打字邊整理,待「毛坯」初成了,打印出來,一而再,再而三,紙上反覆修改,這才放心滿意。在我看來,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長相好不好是「基因」問題,臉面淨不淨是「態度」問題。邋邋遢遢,骯骯髒髒,自己看了都彆扭,更何況是他人?因此,30多年過去了,始終堅持紙上改稿。針式打印機用壞了,換一台噴墨的,前幾年又換成激光的。紙上改稿的習慣,一直延續了下來。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幾十年的寫作實踐使我體會到,好文章不是輕而易舉寫出來的,而是反覆推敲改出來的。張煒先生曾經說過,一次,有朋友跟他討論時表示:「寫作無非是把腦子堛漯F西記下來,用電腦有什麼不好?」後來,這位朋友告訴他,在海外華人開的飯館堙A沒有手岌恁A而機器麵始終沒有手岌悃獐邧l道。張煒形象比喻,用筆書寫的滋味如同手岌恁A而電腦書寫則是機器麵,冷冰冰的很機械,看不到作者的心情。我,很贊同張煒的說辭。電腦寫作,速度自然快一些,可是較之用筆寫稿或紙上改稿,其品質如同手岌捋P機器麵一樣,多少是有差異的。麵條起源於中國,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麵條,製作簡單,食用方便,花樣繁多,營養豐富,是既可主食又可速食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如,國人慶祝生日的長壽麵,國外香濃的意大利麵等。而但凡好吃的、溫和且筋道的麵條,幾乎都是手妒滿C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用手寫稿、紙上改稿,不單關係到作品的品質,而且關係到書寫文化的傳承。電腦,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發明之一。從當年的「大屁股」,到當下的「筆記本」,不過短短二三十年。我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電腦也會像手機一樣,不單得以普及,而且越來越方便攜帶,越來越便於操作。只是,創作的滋味是苦的,創作的過程是難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唯有那些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自覺堅持嘔心瀝血、精益求精創作的寫手,才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作家,才可望生產出活力四射的作品。我不反對使用電腦,但主張手工改稿。這樣,書寫文化不會「枯萎荒蕪」,手稿也不會「斷子絕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