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嫦五即將攜月壤「回家」

2020-12-17
■ 娥五號返回器即將回家。圖為15日,四子王旗民兵騎兵連在嫦娥五號返回器着陸場區附近巡邏。 新華社■ 娥五號返回器即將回家。圖為15日,四子王旗民兵騎兵連在嫦娥五號返回器着陸場區附近巡邏。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攜帶着珍貴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即將回家!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獲悉,嫦娥五號返回器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在內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着陸場着陸。而在着陸場萬里之外的印度洋上,遠望3號船已經抵達測控任務海域,正靜待嫦娥五號回家,為其保駕護航。

據介紹,嫦娥五號返回地球採用半彈道跳躍式再入方案,俗稱在太空中「打水漂」。返回器在遠離着陸區的位置再入大氣層,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不僅會因高速飛行與大氣摩擦進入黑障,而且在黑障區會因稠密大氣的阻滯彈跳起來,被上層大氣「彈」回太空,隨後再次進入大氣層正常着陸。遠望3號船需要完成返回器初次再入大氣層「黑障」附近的遙測、外測、光學測量任務。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技術部副主任房新兵解釋說,此次任務就像在河面上打水漂一樣,高速飛行的石塊會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彈起再落下。在黑障區裏的這一跳至關重要,如果跳不起來,返回器會摔得粉碎,如果跳過了,嫦娥五號返回器可能會逃離大氣層,無法二次進入。

按照任務計劃,部署在印度洋預定海域的遠望3號船,需要在黑暗中牽着嫦娥五號「放風箏」,為返回器穿越黑障區、實施關鍵一「跳」牽線搭橋,因此遠望3號船在任務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海上測控助穿越黑障區

除了任務中的技術難題外,海上測控是在天線轉動、船舶晃動、目標移動的動態環境下進行的,受限條件較陸地更多、風險更大。設置船載測控天線仰角要兼顧雷達反射信號強度和天線跟蹤能力,必須綜合考量和分析比對,選擇合適的測量船位和跟蹤角度。而針對這些問題,遠望3號船也早有準備。

「再入回收段,目標距離近、天線運動速度快,對『黑障區』信號起伏、海區風阻和船體搖動等擾動因素較為極端,還要綜合考慮三套測控設備遮擋角,對方案設計和捕獲跟蹤要求都極高。」遠望3號船副船長劉曉祥說。他表示,目前遠望3號船船舶動力、測控、通信等系統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參試人員的身體、心理也處於最佳狀態,全體船員表示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好此次海上測控任務。

在四子王旗着陸場方面,從昨日觀測情況來看,嫦娥五號返回當日沒有大風和降雪,總的來說天氣狀況良好。目前,着陸場系統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全力迎接返回器平安回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