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養生坊 > 正文

醫訊:頭需冷靜 腳要溫暖

2021-01-03

入冬以後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增大,早晚甚為清涼,此時養生,保暖尤為重要。而在中醫養生觀念中,在秋冬保暖,頭和腳要區別對待:「頭需冷靜,腳要溫暖。」

「頭為諸陽之會」,中醫經絡中的「手三陽經」、「足三陽經」,這些陽性的經絡,都交會在頭部。有這些陽經圍繞,人的頭部是全身最不怕冷的地方。按生理學的原理解釋,人類大腦的重量雖然只佔全身重量的2%,但大腦的耗能卻佔全身熱量的20%。消耗能量的過程是會產生熱量的,因此大腦這麼個「耗能大戶」自然是不怕冷的。

適當的低溫寒冷會刺激頭部的血管神經系統,這樣對於我們保持大腦清醒有很大好處。如果對頭部過於保暖(如開暖氣,久戴帽子),則會產生眼睛、咽喉紅腫,口瘡、面部痤瘡等上火的症狀;亦會導致頭昏腦脹、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原因也是因為頭部過熱。

當然,也不能讓頭部過於寒冷,而是要注意適度,比如在氣溫過低時,不要用太冷的水洗頭;長時間戶外行動,要佩戴好帽子,以防冷風直吹導致偏頭疼。

而為什麼「腳要溫暖」呢?這是因為腳離心臟最遠,血液回流路線最長,血液供應緩慢,當腿、腳受寒後,整個身體的血液循環都會受影響,而加劇身體上的寒冷。民間有語「寒從腳底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北方生活過的人可能都有這種經驗,就是在沒有暖氣的地方,晚上睡覺的時候如果腳沒有蓋好的話,就很容易被凍醒,而且總會做一些在冰天雪地裏跋涉的夢。此外,血液有「遇寒則凝」的特性,鬱滯的血液推動起來更會加重心臟的負擔,這也是很多人冬天冠心病發作的原因。

因此,要盡量保持足部(包括小腿)的暖和,這對愛美的女士尤為重要,只有腳和下肢暖和了,才能驅寒、強身、有助於睡眠。在這個逐漸變冷的季節,除了穿好保暖的鞋襪之外,我們也可以採用按摩、泡腳、艾灸等方法對足部進行保暖,進而刺激足部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

中醫認為身體健康的前提就是陰陽平衡,水火相交,因此,在天氣寒冷的季節更應採取「頭冷腳溫」這類能幫助水火相交的養生大法。

文︰註冊中醫師 郭歌、郭岳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