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接到家人來訊,姑姑王遹,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離開了我。
遹,讀yi,第四聲。這個字有點偏,字典裏都要找半天,是「遵循」的意思。為什麼起這個名,要遵循什麼,我不知道。只知王家後輩中男丁居多,姑姑是難得的唯一女孩,他們那一輩名字中都有「走之」,王遜、王遷、王迺,分別是中國美術史界、外交界、電子工業的精英國之棟樑,加上姑姑這個大醫生,稱得上一門數傑。姑姑從小和叔伯哥哥們一起長大,性格乾脆利落,開朗率真,她嫌名字筆劃太多,一般人不會讀,自己改成同音字「一」,很多人都以為她叫王一。
姑姑出生在山東大戶人家,祖父王丕煦曾參與「公車上書」,辛亥革命後,任民國元年首任山東布政使。父親王谷辰是清華學堂學生,與原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羅隆基是同屆校友。1919年,父親因投身「五四」運動,被迫中斷學業,從此潛心致力「實業救國」。姑姑出生在一個愛國興國的人家。
姑姑生於北平,3歲時回了山東,在濟南上小學、初中,15歲又來到北平,考入北京最好的女校師大女附中,這是唯一我與姑姑的共同,同為師大女附中學生。中學畢業考進北大醫學院,1950年大學畢業,即刻參加抗美援朝,治療4次戰役傷病員。回到北京在人民醫院內科實習,在這裏結識了同是醫生的姑父鄭特,結為夫婦。
姑姑受愛國家庭影響,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我手上正在寫的劇本就有關當年的學生運動,可惜已不能聽她講述親身所歷。被分派到北京醫院後,不久就進入「高幹病房」為首長做醫生,不是因為她的「資歷」,而是她高超的醫療水平,據我的所知所聞,她的醫療方案總是與別不同,而且很快見效,很多首長點名要她治療。平日給她打電話,常常還沒說完,她就掛斷,一定是有緊急的事需要處理,還是不能對外說的。
從那本出名的《紅牆裏的醫生》,我才知道她做過董必武副主席的保健醫生。文中她只說董老怎樣關心她的生活。一天晚飯後,董老叫她到房間,拿出兩個被面,一個淺藍色,一個粉紅色,好像很隨意地問她,你看漂亮不漂亮?姑姑說,挺漂亮的。董老又問:你說是藍色的好看,還是粉色的好看?姑姑說:我覺得還是藍色的漂亮。原來這是董老送給她的結婚禮物。
夏日,我和姑姑會同時在北戴河,她是中央首長保健局的醫生。我的公公熱情好客,常邀請姑姑同乘專列往返,她出於禮貌答應同乘列車,但從不到公公的車廂來閒聊或探望。她嚴格的職業道德,與眾不同的治療方案,得到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尊重。
疫情中,不能回北京和姑姑告別,但我知道,多少人心中會永遠記住治病救命的「王一」,我可愛可敬的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