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豆棚閒話】忌諱與口彩

2021-02-09

青 絲

幼時每近春節,父母總會提前幾天叮囑我,過年期間不能亂說話,吃飯要小心,不能打碎碗和調羹,如果不慎打碎了東西,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所以,記憶堣@家人過年圍桌吃飯,寧馨中又總是少不了幾分審慎的敬畏,免犯錯誤是這一時段的核心。

很多地方過年,人們會對一些言語和舉動有所避忌,為年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習俗源於最初的避諱。秦代,嬴政因「政」與「正」同音,把正月改為「征月」。此後,歷代有權勢者為了宣示威嚴,都規定自己的姓名不能直呼直寫,即使同音的字,也必須以別的字相代替。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認為「石榴」沖犯了自己的名字,改為「金櫻」。楊行密佔據揚州,當地人被迫把「蜂蜜」改稱為「蜂糖」。避諱的目的,是強調等級與權威,對他人的言語行為形成強力約束。

與避諱相對應的是討口彩。民間之人為了吉語生馨,避免某些可能產生不利的後果,巧妙利用生活智慧,屏蔽一些被視為不吉利的字詞。如嶺南一帶,「舌」諧音「蝕」,有虧本的貶義,人們稱舌頭為「利錢」;「煤氣」與「霉氣」讀音相同,人們多呼為「瓦斯」;用竹槓軋製的麵條,因「槓」同「降」,有運勢下落的隱喻,人們改名為「竹昇麵」--當無數這樣的生活碎片被熔鑄到一起,經過時間的緩慢修飾,就打磨出了民俗文化的完整構型。

也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忌諱與口彩是在捍衛已然落伍的陳腐觀念。不久前,網上有個讓眾人評理的帖子,一對戀人為了很奇葩的原因分手:女方第一次到男友家吃飯,幫忙分派碗筷,把每雙筷子都直接插在飯碗上。男友的父母尷尬地問她,不知道把筷子插在飯碗上是什麼意思嗎?姑娘不服氣,反唇相譏這是陋習迷信,故意想要給自己一個下馬威......

生活中很多禮儀都出自於俚俗,忌諱與口彩就是俗化為禮的生動例子。其中一些內容看似帶有虛無主義色彩,但是在維繫社會性上,卻具有重大的意義。除了能讓人們獲得掌控感,還建立起了無形的情感連接網絡,有助於人際之間的互動。換句話說,一個人在交往、溝通的過程中,懂得尊重他人的風俗禮儀,別人也會更認真地對待你。忌諱與口彩看似俗氣而教條,卻是許多故事的開始。

除此之外,當今很多人抱怨年味淡薄,沒有了記憶中的過年味道,就是現代生活的許多元素更為注重速度和消費,追求即時的滿足,省略了過程而直奔結果,由此消解了年俗的韻味。忌諱與口彩在營造年味上是很有效的實踐,能讓生活獲得有意義的體驗。而且,現代人不論對一些習俗是否認可,懂得懷有敬畏與謙卑之心,這一點也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