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堪稱至理名言,東西方聖哲皆有類似的教誨,如墨子說:「兼愛天下之人。」這「仁道」應該怎樣實踐呢?孔子說:「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對此的解讀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盡心竭誠以辦事也;恕者,將心比己以待人也。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有一句說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便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另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如果有人廣施恩惠予人民,從而做到周濟大眾,可算是『 仁 』嗎?」孔子說:「豈止是『仁』,必定是『聖』了!連堯、舜都擔心難以做到呢!所謂『仁』者,就是自己想立身,也幫別人立身;自己想顯達,也使別人顯達。從近處做起,可算是實行『仁』的方法了。」這種推己及人的思想,根源為前文所述的「仁道」,而「恕道」則為指導原則,是實踐一切倫理道德的要道,不獨儒家為然。
佛教着重「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持,提倡普度眾生,把慈悲與智慧並列為立教兩大核心,其主張眾生平等,人我平等,基本精神也是「恕道」,如寂天菩薩說:「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
耶穌基督則謂:「全部律法都包在『愛鄰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又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第二是,要『愛鄰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耶穌基督宏揚大愛,其實踐亦不外乎「恕道」,他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又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伊斯蘭教《聖訓珠璣》中傳述先知穆罕默德的話:「愛同胞如愛自己者,方為真信士。」穆罕默德又說:「不憫人者,人不憫之。」類此者不勝枚舉,可見「仁道」與「恕道」,具有普世價值,適用於古今中外一切社會。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