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成祖明)為緩解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地陸續展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以減少對社交距離等措施的依賴。中文大學早前就疫苗對防止疫情反彈進行了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研究結果最近於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上發表,研究團隊建議人口密度高、疫情相對容易反彈的城市,必須盡快開展疫苗接種計劃,同時應保持社交距離措施,直至產生群體免疫。
是次研究由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進行,包括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黃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基湘、社會學系教授譚康榮及管理學系教授康螢儀,與南安普敦大學WorldPop項目合作進行。研究團隊利用內地匿名移動數據,設計一項與人群移動相關的社交接觸指數,並參考湖北武漢市在去年1月至4月封城前後的數據,統一量化社交距離措施和疫苗接種的影響,從而可以彌補防疫措施與疾病傳播之間的差距。
研究團隊假設達至群體免疫的一年內疫苗接種率為64%,疫苗有效率為75%。其中,在中等人口密度的城市,接種疫苗能縮短36%至78%實施社交距離措施的時間;而對於人口稠密的城市,接種疫苗可降低社交距離措施的強度,並縮短新一波疫情的持續時間和減少病例數目。
研究團隊將不接種疫苗或僅逐步接種疫苗的情況相比,發現有效的疫苗接種計劃並結合一定程度的社交距離措施,可在毋須限制人口流動情況下,仍能有效防止疫情反彈,建議人口密度高、疫情相對容易反彈的城市,盡快開展疫苗接種計劃,同時應保持社交距離措施,直至產生群體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