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建制派應推動施政解決深層次問題

2021-03-20

李誌峰 九龍東區各界聯會會長 香港越秀各界聯合會會長

香港的政治體制包括選舉制度的決定權在中央,全國人大在憲制上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合憲合法合理。「愛國者治港」有利特區政府集中精力謀發展,突破民生困局,建制派也可更多地參政議政。中央在思想和能力層面對「治港者」提出了服務香港、國家和人民的更高要求。

新形勢下,建制派要全力配合和推動特區政府施政,發揮好監察和輔佐功能,令施政更能有效地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立法會、區議會議員及社會團體應齊心盡責為民做實事,熟悉公共政策,充分掌握民意,按優先次序解決民生弊病,實現民心所向。建制派政黨及社團應就疫情防控、振興經濟、就業紓困等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體現有心有力建設香港和服務市民。

近年香港社會撕裂加劇,2014年違法「佔中」和2019年的修例風波,本地年輕人(包括青少年)均充當馬前卒和主力軍,暴露出回歸後香港教育弊病叢生,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模糊,正本清源勢在必行。解決青年問題必須從改革教育開始。當務之急是普及國民愛國教育,加強對青少年的憲法和基本法教育,使之全方位、客觀地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及國情,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增強對祖國的認同與歸屬感。

青年問題不僅關乎青年本身,還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家庭等方方面面,解決之道在於政府和各界共同努力,提供正面的教育環境和發展氛圍予青少年。除了做好國情教育,港府還應着手調整產業結構,抓住互聯網、大健康、時尚文創產業蓬勃發展的機遇,針對青年人的特質做出適當的產業引導和培訓。另一方面,年輕人也應開放思維和穩紮穩打,全力以赴爭取機會向上流動,實現自我增值與社會價值。

作為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香港在「一國兩制」優勢下應深入參與大灣區建設,不但能打開發展新局面,亦是疫情下香港重振經濟與民生的重要機遇,可為港青的事業發展提供更多路向。港人精通兩文三語,擁有國際視野和開創精神,在內地工作生活可開闊眼界和建立人脈,亦令其對國家及同胞有切身的認識。無論日後返港還是在內地工作,大灣區經驗都是寶貴的人生歷練。如何鼓勵港青在大灣區就業創業、發揮所長十分重要。社團可透過其資源網絡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政府及企業接洽,將各地重點產業和本港人才進行配對,鼓勵內地企業為港青提供更多實習與就業崗位,讓年輕人在更大的市場中發揮才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