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學者冀粵港合力深耕南海

2021-03-30
●錢培元如數家珍地介紹自己每次出海的路線及經歷。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錢培元如數家珍地介紹自己每次出海的路線及經歷。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錢培元:過往「北重南輕」 可善用灣區科研產業協作推動海洋經濟

【編者按】國家「十四五」規劃大力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協作,更是推動成功的關鍵引擎。事實上,香港高等院校近年紛紛與灣區其他城市組成聯合研究單位,以整合資源並深化研究和人才交流互動,進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及影響力。

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灣區聯合實驗室」系列報道,引領讀者踏足多個匯聚灣區科研力量的聯合實驗室,透過認識兩地科研的優勢互補,檢視在大灣區框架下,香港於海洋科學、大數據通訊、再生醫學等領域的卓越成果與最新發展。

上有「天問」探寰宇,下現「蛟龍」潛深淵;近年國家積極開展對天際與海洋的探索,相關研究歷程中,不時見到香港科學家的身影。在海洋科學領域,香港亦佔據了重要位置,其中科技大學聯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特別設立香港分部,針對南海的生態、環境污染、海底冷泉與生物資源等四個方向進行研究。分部主任兼科大海洋科學系主任、講座教授錢培元指,過往中國的海洋探索存在「北重南輕」的格局,但其實南海海域更廣且生物與天然資源豐富,其研究重要性正日漸突顯,希望能透過整合粵港兩地前沿的海洋科學力量,做到「立足灣區、深耕南海」。他表示,藉大灣區科研產業協作,亦可望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就業及創業機遇。●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

科大於2019年8月及2020年底兩次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共撥款7,600萬元(人民幣,下同),支持香港分部的建設及發展。錢培元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講述實驗室分部的機遇與目標,期望能透過大灣區協作力量,促進國家南方海洋科學技術發展。

他娓娓道來國家海洋科學發展歷史:早年海洋科學於中國屬邊緣學科,當時國家經濟實力較弱,在海洋科技投入少,致令基礎明顯較英美日本等地落後。他直言海洋探索花費不菲,「窮國家玩不起」,例如僅是一艘4,000多噸的普通調查船,一天需耗費約20萬元,「一條船出海200多天,四五千萬元就不見了。」而即使在20年前,中國能進入公海、大洋的調查船亦只有兩艘,且都非中國製造,是從蘇聯、丹麥購入後再行改裝,沒錢沒船下,只能在海岸線附近打轉,這是過去海洋科學的窘境。

隨茷嶁荌禤a經濟騰飛,國家開始更積極發展海洋科學,錢培元指,當時基於國家戰略決策,全國海洋科學研究的焦點在北方,以青島為中心發展,其後一直是海洋科學的重中之重。至十年前,青島仍集中全國近七成的海洋科學家,國家級及省一級的海洋研究機構有27所,形成過去海洋科學「北重南輕」的格局。

錢培元續說,其實南海研究的重要性正全面提升,近十年陸續有大量資源投入;國家海域330萬平方公里,多達65%於南海,東海、黃海只佔三分之一,而且科學家對後兩者的認識已經不少,作為未知性較大的地區,南海肯定有更大探索空間。

他又話鋒一轉指,近年南海爭議問題不斷,南沙、西沙的油氣田、可燃冰、重金屬錳結核等資源,讓西方國家將手伸到南海,引起領土安全、國家安全的問題;於南海開展海洋科學研究,不僅是科技的開拓,更象徵荌禤a主權,地位自然不同於往日。

港分部成立 防海洋科研邊緣化

香港作為南海沿岸的一部分,海洋科學研究自然應納入國家海洋研究的大棋盤中。錢培元直言,在實地探索層面,香港並沒有調查船,無法進行深海探測研究,加上過去海洋研究聚焦在臨海海岸線,影響力有限。而香港分部的成立是要防止香港的海洋科學研究被邊緣化,並推動與本港各大學60多名海洋科學相關學者合作,有系統地組織資源,發揮香港於生命科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研究專長,積蓄力量推動灣區合作,為廣東省實驗室及未來可能成立的國家級實驗室,作出應有的貢獻。

創就業創業機會 為青年提供出路

他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於科學技術與產業的結合,不僅可促進海洋科學,透過區域性經濟推動海洋產業化發展,必定會創造很多就業及創業機會,為年輕人提供出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