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於4月14日至17日訪華,討論提升全球氣候目標的問題。同一天,美國一個「非官方」代表團應美國總統拜登要求,抵達台灣訪問。美國於同一天分別向大陸和台灣派出訪問團,意欲何為?
外界對美國誠意表示懷疑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14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兩個代表團訪問同時進行,必然使外界更加懷疑美國人究竟對推動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合作有多大誠意。美國政府進行這樣自相矛盾的處理,可能會導致氣候變化這一當前看來兩國唯一有可能合作對話的領域,也暫時受到波及。」
王勇闡釋道:「過去外界認為,美國極右派的觀點主要存在於社會和國會中。目前看來,極右派政策已為拜登政府所繼承。拜登政府主張要對中國不擇手段、堅決競爭,特別是要在涉疆、涉港、涉台問題上,利用籌碼向中國施壓。因而,若中美在氣候方面的合作流產,肯定不是中方願意看到的,恰恰是美國國內強硬派一手造成的。」
王勇續指:「克里的這次訪問是標誌性的,我們仍需對兩次訪問作更仔細的觀察,特別是拜登政府這樣自相矛盾的姿態,到底是出於國內政治壓力,還是有意為之。其中關鍵,要看代表團訪問的成果,包括美中能否建立起溝通管道,能否在氣候方面建立聯合工作組,甚至促成兩國領導人會晤,美方會作出什麼表態。」
美自相矛盾政策必遭失敗
美國目前一方面在新疆、香港、台灣等議題上與中方展開激烈博弈,同時極力拉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合作。對此,中國似乎持不同態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表示,中美在具體領域的合作不是「溫室裏的花朵」,必然與整體的中美關係息息相關。中方能接受美國一邊談合作,一邊點火的做法嗎?
王勇認為:「美國這種自相矛盾的對華政策必然會遭受失敗。儘管中方也認為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非常重要,但合作必須有合適的氣氛,包括政治互信和起碼的尊重。美國現在做的很多動作,都是在破壞合作的氣氛和基礎。此外,中國領導人在處理外交問題時,需要考慮到國內政治,相信對美國採取堅決的措施能夠贏得國內百姓的支持,美國也必須考慮到中國內政的影響。」
●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