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就業難,還難在大學生的就業。會上,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劉新樂委員列出這樣一組數據:全區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134380人,初次就業率為68.1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其中蒙古語授課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53.77%,又低於全區平均水平。
劉新樂分析認為,民族語言授課生大多來自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村牧區,普通話表達能力差,專業選擇局限性大,而且就業區域相對集中、去向分布相對固定。他建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有效銜接,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置課程,着力培養學生普通話表達能力和通用技能,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各學齡階段全覆蓋。
西藏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也和內蒙古有相似的煩惱。來自西藏的阿沛.晉源委員說,應進一步優化政府部門的協同機制,做好幫扶就業政策解讀、宣傳工作。高校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培育,提升畢業生就業綜合素養。提供精準的就業指導服務,既做好「強信心」的思想引領工作,又做好「暖人心」的就業服務工作,引導畢業生和家長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念。
在相對落後的民族地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技能更為現實的選擇,會上,孟憲明委員建議加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力度。他說,社會上「白領」、「藍領」標籤觀念依然嚴重,部分欠發達地區畢業生就業主要傾向於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招考,參加各類企業招聘和實訓的積極性不高。孟憲明建議提升職教人員的社會認同,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將職業教育和產業化人才的培養融為一體,一方面職業教育學校認真開展相關專業課程教育,另一方面企業提供培訓、實習所需軟、硬件條件,讓學生在企業裏進行「真槍實彈」的技能培訓,從而更快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