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推動民族地區就業 共創人民美好生活

2021-04-15
● 4月9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第四十七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並講話。 新華社● 4月9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第四十七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並講話。 新華社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於民族地區而言,就業不僅關係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更關係到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十三屆全國政協第47次雙周協商座談會日前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他強調,要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從政治高度認識民族地區就業問題的特殊重要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從實際出發、精準施策,堅持供需兩端發力,發揮我國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推動民族地區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讓各族人民共創美好生活、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委員們從不同角度建言資政。●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綜合報道

大家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地區就業工作,就業政策不斷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切實加強,就業渠道日益拓寬,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為民族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民族地區就業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包括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不足、職業技能培訓水平不高、就業服務可及性有效性不強等,需要持續用力推動解決。

確保走得出留得下融得進

委員們建議,產業發展是促進民族地區就業的關鍵所在,要因地制宜發展民族地區農產品深加工、傳統手工藝、文化旅遊等特色產業,支持承接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實現以產業帶動就業。要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發揮互聯網優勢發展零工經濟、平台經濟、庭院經濟等新業態,讓更多人「離土不離鄉」就近就地就業。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校企協同合作機制,開展「訂單式」、實用型、定崗定向教育培訓,幫助民族地區群眾提升就業能力,破解「一邊就業難、一邊招工難」的結構性矛盾。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民族地區高校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實現高等教育與就業需求有效銜接。要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提升民族地區群眾掌握使用水平,逐步破除就業中的語言障礙。要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發展「一縣一品」特色勞務品牌,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促進民族地區勞動力從自發輸出向精準輸出轉變,確保他們走得出、留得下、融得進。要加強政策宣傳教育和就業指導,引導民族地區群眾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激發就業創業內生動力。

勞務轉移「出去」 產業轉移「進來」

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人口一直在向東部和內地城市流動,今天,勞務產業仍是民族地區促進群眾增收最現實最有效的產業之一。

來自貴州的黃榜泉委員用數據說明了這一事實:貴州省常年約有900萬農村勞動力在外務工,務工收入佔到家庭收入的7成以上。黃榜泉認為,應依託東西部對口幫扶機制,強化對口勞務精準幫扶。他建議由東部幫扶省份負責企業用工信息收集發布、指導鼓勵使用民族地區農民工、開展勞務對接和員工培訓等,民族地區負責開展農民工外出務工培訓、訂單輸出、農民工和用工企業維權保障等,並支持民族地區在東部沿海地區設立農民工服務保障機構。

民族地區群眾外出務工該如何適應城市生活?會上,天津市政協委員阿依木汗.烏斯滿介紹了自己的經驗。1991年,她和丈夫從新疆來到天津,從賣烤串開始創業,得到當地相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她說,應進一步發揮社區作用,努力在勞動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醫療壎芚奶霅掬民族地區的勞動者享受城市均等公共服務,同時進一步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法規、就業創業指導等培訓,幫助他們更好融入城市。

民族地區一部分農村務工人員走不出去,不僅僅因為文化習慣差異。來自四川的達久木甲委員建議推廣農民工進城務工積分制,在就業諮詢、職業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務,茪O規範勞務中介行為,人社等部門支持民族地區建立縣級或區域性勞務服務中心,牽頭制定「勞務中介條例」,引導鼓勵勞務經紀人成立行業協會,並加大就業市場監管。

除了讓勞動力轉移「出去」,讓產業轉移「進來」也是一個重要途徑。6年前,國務院參事湯敏與林毅夫委員開始在新疆和田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試驗,他把經驗帶到了會上,建議統籌產業向民族地區轉移的戰略布局,採取大分散、小集中、一縣一品的集約化轉移方式,通過產業鏈來彌補區位劣勢,同時實行更優惠的產業轉移支持機制。

轉化特色文化資源為就業優勢

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資源是催生就業崗位的土壤。「已公布的四批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少數民族項目佔了近40%。如何更好將特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就業優勢,是民族地區以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創業的重要選擇。」會上,潘魯生委員建議整合手工藝產業鏈條,以產業發展打牢就業基礎。

弱、小、散的傳統手工藝必須進一步產業化、市場化,才能帶動廣泛就業。潘魯生建議以政策推動民族手工藝企業攜手合作,並推動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建立民族手工藝產業聯盟,促進跨界整合,引入專業化運作團隊及社會資本,打造全產業鏈的運作模式,並通過文旅融合拓展就業渠道。

提到民族地區的特色產業,很容易想到遍布大江南北的「中華第一麵」--拉麵。正是靠茪@碗小小的拉麵,西北不少群眾才跳出「農門」、跨進「城門」。會上,劉同德委員說:「『小拉麵』 是可以實現一業帶百業的『大產業』,應以拉麵產業為龍頭統籌上下游,支持建設現代農牧業示範區,加大龍頭企業和品牌建設扶持力度,建立覆蓋全國的集種養、加工、配送、連鎖經營為一體的拉麵產業體系。」

甘肅、青海兩省群眾已在境外開設拉麵店500多家,劉同德認為應把拉麵作為「一帶一路」民間外交的重要內容,做好推介搭橋、簽證辦理、語言培訓、餐料出境等服務,讓這碗友誼麵沿荂u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