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1-05] 崇光易手譜日資百貨終結篇(上)放大圖片
崇光處於人流最暢旺購物區。
二○○一年伊始,香港銅鑼灣崇光百貨終於落實以卅五億三千萬港元易手予華置大股東劉鑾雄及鄭裕彤持有的周大福,率先成為九七年金融風暴之後,本港單一物業最大宗的交易。
崇光百貨的易手,標誌著日資百貨公司進一步淡出香港。自六十年代大丸百貨率先開業以來,日資百貨在港活躍已近四十年,期間風光一時,高峰期一度有十一間公司在港開設有廿四間分店,每年營業額佔本港百貨業的五成以上,總盈利超過十億港元。
新世界(017)主席鄭裕彤本月三日證實,華人置業(127)大股東劉鑾雄已於數日前落實以卅五億三千萬元購入祟光百貨的經營權以及整幢物業,而鄭裕彤本人亦將以周大福名義購入項目的百分之五十權益,預期回報率可達到百分之九至一成。
新老闆承諾不裁員
鄭裕彤表示,劉鑾雄奪得該項目是因為其購入價較他的私人出價卅五億元為高,但劉鑾雄亦已口頭答應出讓其中的百分之五十股權予他本人,料本月內可落實簽訂轉讓股權合約,至於劉鑾雄是以公司或私人名義收購,他則並不知情。
他指出,購入崇光是因為該項目的地點優越,加上作為全港業務最佳的百貨公司,其作價亦屬於便宜。鄭裕彤又強調,崇光未來將不會裁員,並會繼續以崇光品牌經營原有業務。
導致本港崇光百貨今次的易手,事緣於上年七月十二日,日本政府在備受壓力的情況下撤回原先擬定的動用公帑寬減債務的挽救方案,使總負債高逾一萬八千七百億日圓的日本崇光集團被迫向東京地區法院提出破產保護要求;其後該公司雖然遞交重組方案,惟仍然計劃出售旗下部分分店以求削減資本,而位於本港銅鑼灣的分店即為其中一間。
日資減債忍痛割愛
八十年代末期,日本股市升至三萬點的水平,所有資產價格急漲,泡沫經濟的程度達到頂點;其後泡沫爆破,十年以來股市及國民收入持續下滑,引至當地的消費零售業一蹶不振,企業債務急升,各類型破產案逐年遞增,情況至今一直未有改善。
總部設於大阪、開業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年歷史的崇光在這段時期之內並無採取有效措施防範風險,反而在本土以及海外大肆擴充分店,最終導致債台高築,無力自救。宣佈破產之後,該公司已先後關閉本土及歐洲的數間分店,而位於亞洲的十二間分店則需要繼續尋找買家,出讓股權。
該十二間分店並非全部錄得虧損,本港崇光即未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顯著拖累,上年頭半年營業額增長百分之一百一十三,盈利增長超逾兩倍,旗下全幢物業市值達四十億港元,加上位於港島區購物心臟地帶的銅鑼灣,於經濟復甦初期發展潛力優厚,因此一直成為本港各大有意拓展商場業務財團的爭奪目標,數月來收購傳聞不絕,惟一直未能落實買家誰屬。
亞洲12分店一齊放盤
直至本月三日,市場終證實由華置大股東劉鑾雄兄弟聯同新世界主席鄭裕彤以私人名義共同出資購入其全幢合共四十五萬方呎物業,呎價達到七千八百四十四港元,而崇光亦得以相同品牌繼續經營百貨業務,合約租期十八年。
收購為港零售業注強心劑
對於是次由華資公司購入崇光百貨大樓,有業內人士相信將對本港的零售業及地產市道帶來新刺激。由於目前本港的零售業普遍不景,業內認為,若通過這種收購方式可以提振本港的零售業或地產市道,未嘗不是件好事。而有關收購亦顯示本地的商家對香港仍有信心。
雖然業內人士對本次收購所帶來的效應,反應較樂觀,不過,根據去年八月份政府公佈的數字顯示,八月份零售業總貨值為一百五十三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一點一。然而,經季節性調整後,由六月至八月份的三個月平均零售總銷貨量較上三個月下降百分之五點七,反映內部消費仍然疲弱。
而其他百貨集團於二零零零年的中期業績,先施(0244)虧損七千萬元,在香港擁有五間分店;在香港擁有八間分店的吉之島(0984),只賺約五百萬元;分店數目同樣是八間的永安(0289),半年只賺約三百萬元。
平均地價約七千九百元
而地產界亦認為,崇光交易的消息,將帶動其他地區的商舖成為投資者物色收購對象,反映投資者對本地物業及零售市道仍有信心。由於崇光百貨高達十層,若以交吉出售,如何吸引人流到高層是一個十分頭痛問題,但只需數億元購入十八年百貨經營權,不但解決人流問題,對買家亦甚划算。
當年崇光百貨花了差不多近十年時間,才成弗N舊樓拼合成目前的規模,以崇光百貨的物業估計,是次交易平均每呎作價約七千九百元。
華置成銅鑼灣大地主
業內人士指出,現時華人置業(0127)於銅鑼灣擁有不少貴重物業,包括皇室大廈及香港大廈地下三樓商埸等,而購入崇光百貨現址物業,可大大加強該集團於區內的投資物業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