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21] 特首推動教改迎接知識經濟
■林健鋒 技能提升計劃委員會委員暨進出口業工作小組委員會主席
一年一度的小一派位又在一片家長的不滿聲中結束。派位結果自然是有人快活有人愁。可以獲派心目中理想學校的家長學生們,自是欣喜萬分;而夢想幻滅的一群,又必定不禁直罵派位制度如何不公平,甚至把整件事情歸咎到教育改革的頭上。
其實,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絕對公平的制度,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一定有偏見存在,必定有人認為自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對現行這個派位制度姑且不作評論。教育改革才是本文想討論的重點。
特首董建華上任至今,對推行教育改革可謂不遺餘力,這從特區政府大幅增加教育經費便足以證明。今天特區政府投放在教育上的資源,遠較回歸前的殖民地政府高出接近五十個百分點。
除了實際金錢投資外,政府亦了解到民意對整個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所以特別推行由上而下的諮詢模式,讓市民享有足夠的渠道對教育政策發表意見。而且,現行的政策還注意到一直被忽視的校方、家長關係,所以積極推動校方和家長雙方的溝通;另外,更致力改善教師的教學環境及減少師生授課比例,可見現行的教育政策所兼顧的範圍十分全面。
香港回歸數載以來,特區政府積極推行「兩文三語」政策,雖然推行辦法可能有其未盡完善之處,然而方向卻十分正確。英語作為世界上最流行的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至於普通話,暫且先撇開不談歷史、政治等因素,須知道今天世界經濟正在急速轉變,祖國在這巨大浪潮中處於極佳位置,全球各地人士都正朝北望,就連帶外國人都在努力學習普通話。
香港的文化本來就源自祖國,而文化和語言本身就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香港人學習普通話,一定擁有比較任何外國人更佳的優勢,我們為何不好好把握呢?
有說今天本地年青人語文水平日益低落,都是教改惹來的禍。其實冰封三尺,又豈會因一日之寒?強行把香港年輕人語文水平下降的責任歸咎於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上,似乎於理不合。
教育問題牽連甚廣,它不但與一處地方的文化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更直接影響到人的質素,從而引領整個社會的風氣以及經濟情況。投資在教育上所得到的回報絕對不會是即時的,但卻是值得的。君不見世界各先進國家都不吝嗇地投資在教育上嗎?
現在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傳統的教學知識和理念根本不足以應付市場需要,再加上社會的發展速度驚人,要配合時代步伐,實在有須要進行具備長遠眼光的教育改革。但要栽培出高質素的人才幫助社會發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看到教育改革的成效,必須要有耐性,不可能急於求成。
在這個過渡期間,特區政府亦顧及到社會的即時需要,因而推出了一系列技能提升及在職僱員再培訓計劃和對終身學習的資助。前者目的是幫助低技術人士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令他們可以與時代並進,不致於在科技發展的巨輪下被淘汰。這個計劃可以在協助個人發展的同時,提高整體社會勞動人口的水平。而後者則鼓勵較高學歷人士持續進修,終身學習,不斷增進新知識,以配合知識型經濟的來臨。
可見特區政府的教育改革其實是相當全面,顧及層面非常廣泛。香港人實在應該多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