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4年6月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新聞專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6-01] 安德魯涉「隻手遮天」釀慘劇

放大圖片

 圍繞著巴黎戴高樂2號機場2E候機廳部分穹頂坍塌事件,一周以來各種謠傳頻現,甚至出現所謂招標醜聞事件。機場方面、設計師安德魯本人和司法、行政調查機構這幾天都在頻頻向媒體透露有關信息。28日,法國主流媒體《世界報》、《費加羅報》和《解放報》等均收到一份匿名材料,矛頭直指安德魯。29日,這封匿名信的內容同時在法國各大報刊曝光,致使戴高樂機場坍塌一案節外生枝,案中有案。

 據稱,揭發人是巴黎機場的一名工作人員,他指控坍塌事件是因「一言堂」管理體制釀成的惡果。他說,安德魯在設計2E候機廳時忽視安全和服務質量,並且領導作風武斷。

 安德魯曾供職巴黎機場公司近40年,一直是這家公營企業薪水不低的建築設計師,而且長期擔任公司建築設計部門的負責人。1998年,他同巴黎機場公司聯名參與了中國國家大劇院的競標,並共同在建造這一工程的合同上簽了字。

雙重身份涉利益衝突

 為了拿到這個項目,巴黎機場公司於1998年4月同一家叫Sodefinance的英國公司簽了一份合作協議,由這家公司出面斡旋,幫助巴黎機場公司中標,同時負責從簽約到建築計劃實施的一攬子業務。據披露,Sodefinance請了一個中國女商人居間活動,做中國方面的工作,為雙方牽線搭橋。圈內人以代號「RZB」稱呼這位中國女性。

 據安德魯的一位助手證實,經巴黎機場總裁批准,Sodefinance和「RZB」拿到手的好處費總共為910萬法郎(合計現在的1,320萬港元)。據報道,這一案件的問題在於,在競標中國國家大劇院期間,安德魯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一名領工資的公營建築設計部門領導,又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掌管著自己的建築設計所,用其名字命名的私人公司所開展的業務經費和物資全部由巴黎機場公司承擔。

中標後穩袋豐厚酬勞

 揭發信還指出,在中國國家大劇院工程中標後,這位「獨立的」建築師也從中得到了佔合同總額12%的酬勞。在這項預算20億法郎(約28億港元)的工程中,巴黎機場公司得到了9,400萬法郎(約1億3,737萬港元)的收入,淨利潤預計為700萬法郎(約1,007萬港元)。

 目前法國司法機構的調查重點是,巴黎機場公司在這次競標的整個過程中究竟扮演的什麼角色?安德魯所獲取的佣金是否屬於「不正當」所得?他是否舞弊損害了巴黎機場的公共利益,犯有背信罪?(資料來源:人民網)

二號機場不會全拆

 戴高樂機場總裁彼埃爾.格拉夫向報界表示,為了向死者致敬,6月2日將在戴高樂機場組織一場紀念儀式,並決定不等保險公司的調查結果,立即主動向死者提供賠償。

 目前機場方面和安德魯本人在對事故發生原因上大致保持了一致。安德魯一再聲明目前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而工程師出身的戴高樂機場總裁彼埃爾.格拉夫則承認了解在施工過程中立柱出現裂縫的情況,但表示這確實在這類施工過程中是正常現象。而且儘管只有幾根立柱出現問題,但全部立柱都被加固。格拉夫還澄清了要全部拆除2號機場的謠傳。他只說過要將已經部分坍塌的2E候機廳拆除,而非整個2號機場。(本報駐巴黎特約記者鄭若麟31日電)

雄霸歐洲航空夢受挫

 戴高樂機場原來雄心勃勃,一心要在全球機場建築領域打出一番天地。法國政府原計劃要在2005年將戴高樂機場進行私有化,並將成為一家上市公司。幾年來,戴高樂機場也一直致力於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決心應該看到,在這一領域,法國佔據著一個優勢地位。法國擁有歐洲最大的航空公司法國KLM航空公司、最大的客機空中巴士A380,如果再加上一個充滿活力的戴高樂機場,法國將無疑能夠在歐洲航空領域爭做龍頭老大。

 2E候機廳事故將使戴高樂機場的競爭對手英國Authority機場、荷蘭的Schipol機場等無形中加強了他們的地位。這對戴高樂機場總裁格拉夫來說,不是一個好兆頭。(本報駐巴黎特約記者鄭若麟31日電)

計劃中的太空任務

 ■2004  探索月球

 ■2007後 大規模探索月球

 ■2009後 探索金星

 ■2012後 與歐洲合作探索水星

主要國家及地區太空探索經費

 國家  經費(10億美元計)

 ■美國   15.4

 ■歐洲   3.2

 ■中國   2

 ■日本   1.7

 ■俄羅斯  0.3

 (資料來源:《遠東經濟評論》雜誌)

日本太空計劃史

 年份   事件

 1955 發射一個由東京大學製造,高23.5厘米的「鉛筆」科學火箭

 1970 發射首個人造衛星上軌道

 1985 發射首個探測器Suisei,用以觀察哈雷彗星

 1990 發射探測器Hiten/Hagoromo,用以探測月球

 1994 發射首支日本國內自行研發的H-II大型火箭

 1998 發射探測火星的「希望號」;2003年未能成功地進入火星軌道

 2001 發射H-IIA火箭,即現時日本的主力火箭

 2002 發射Hayabusa深測器,預計在2005年可帶回在小行星收集到的石頭樣本返回地球

 2003 發射第6支H-IIA火箭失敗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