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9] 小班教學:危機中的契機
■湯家驊 資深大律師 立法會議員
香港正面對出生率偏低,以致出現學額供過於求的問題,許多學校正面臨縮班的威脅。香港人受「大班教學」之苦已超過半個世紀,既然現時有條件、亦有時機可以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為甚麼我們仍然卻步不前?
余若薇議員11月25日剛發表的小班教學政策報告書中,提到在香港實施小班教學的多重意義,包括:
(一)提高學生參與機會—增加學生回答問題、提問、練習口語以及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以提高學習興趣;
(二)了解學生需要、照顧差異的學生—老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及進度能夠有更明確及深入了解,照顧個別學生的差異,可以更有效地「拔尖保底」;
(三)加強關顧,配合融合教育—使老師更容易關心、照顧每一個學生的全面成長,包括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可以特別照顧班內有學習障礙,以及家庭背景有困難的同學;
(四)實踐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配合現時的課程改革,通過多元的教學方法,培養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九種共通能力,包括:協助、溝通、創造力、批判性思考、運作資訊科技、運算、解決問題、自我管理及研習能力等。
本地實驗證明可行
在本地教育中,小班教學其實並非甚麼新鮮事物。本地部分的國際學校,每班人數早就規限在十五至二十人內,近年才轉為直資的聖保羅男女小學,每班的人數亦只有二十八人,與本地小學的標準人數三十七人有一段距離,難怪這些學校近年大受家長歡迎。
必須指出的是,部分學校為了爭取學生入讀,近年亦開始試行小班教學,部分更獲得令人非常鼓舞的成績。屯門區的柏立基教育學院校友會何壽基小學,三年前開始實施同級分組教學,將學生按成績分成五組,其中成績最佳的第一組人數最多,成績最差的第五組人數少於十五人。在一年之後,人數最少的第五組成績有顯著進步,而人數最多的第一組呢?成績卻有倒退的趨勢,實驗證明了小班教學對改善學生成績有積極作用。
在該實驗後的對家長作出的調查亦指出,小班教學能夠增加老師及同學的溝通機會、學生獲得更多的關注、以及更能學到學科知識。此外,將軍澳區的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以及北角官立上午校試行小班的經驗亦指出,學生在英語科方面成績有明顯進步,教師對小班的評價亦非常高。
出生率低現契機
香港正面對出生率偏低,以致學額供過於求的問題,許多學校正面臨縮班的威脅。以沙田區為例,小一適齡學童人數,由今年近五千人將跌至下個學年不足三千二百人,預計需要縮減四十至五十班,因而出現六十至七十名超額教師。在區內的四十八所小學中,四分一未能取錄二十三人或以上,其中一間學校更可能由四班小一縮剩一班。在大埔區,下年度入讀小一的學生只有一千九百人,較今年少五百人,估計須縮減十一至十二班。而全港的小學生人數,亦預計由今學年的四十三萬多人,減至下學年的四十一萬人左右,小學的班數亦由一萬三千多班減至一萬二千多班,跌幅約為百分之五。沙田區的小學校長已經提出要求,建議政府能讓他們率先施行小班教學,一方面可以避免沙田成為縮班的重災區,另一方面,亦可以提供更優質的教學。該建議以二十三人作為開班上限,政府毋須增加額外財政負擔,同時仍然可以節省部分教育經費,何樂而不為?
香港人受「大班教學」之苦已超過半個世紀,既然現時有條件、亦有時機可以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為甚麼我們仍然卻步不前?(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