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15] 政治與歷史

■張志剛 香港發展論壇總幹事

 紅灣半島事件如果只是場政治表演或角力,事過境遷,整個社會不會有任何獲益。中區警署的發展計劃亦可能成為另一次民間運動的目標,但那些在中半山歷史建築群面前叫喊政治口號的政客,有否真正體會香港的歷史?口號喊完,運動一過,香港的歷史仍然每日平淡地與港人擦身而過。

 紅灣半島不予拆卸重建,對環保團體和一些政治人物而言,算是一場很漂亮的勝仗。如果這是一次純粹的環境保護公民運動,大商家可能損失數以億計的財富和收入,而整個社會都能提升了環保意識,則這次順從民意不失為一件美事。但如果紅灣事件只是一場政治表演或政治角力,事過境遷,環保只是口號或者武器,則整個社會對此不會有任何獲益。

為政治運動關注歷史建築?

 另一個中半山的歷史建築群的發展計劃,相信會成為另一次民間運動的目標。政府原定把中區警署、域多利拘留所和中區裁判司署那十幾棟受保護的建築物招標發展,大概是接近上海「新天地」那種發展模式,把老建築重新包裝再加入新的建築物以及商業元素。這種可能是龍應台所謂的「中環價值」的一種表現方式,贊成與否,當然可以進行長篇甚至無休止的辯論。但我更關心的是,民間除了因為政治熱炒而關注中半山那個建築群之外,還有多少人會有興趣去留意一下,散布在那十幾棟古舊建築物之外,印記著香港過去一百五十年歷史的遺跡。一般香港市民可以花上半天,去回顧一下這段帶有濃厚殖民色彩的香港發展史,香港的中小學生也可以在此上一堂香港歷史課以補教科書的不足。但若沒有政治的熱鬧包裝,整個中上環的香港歷史古蹟,就是那樣平淡,每天都和香港人擦身而過。

港島新界歷史文化迥異

 香港島的歷史和新界的原居民的歷史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香港島不以土地和宗族為核心,不以科舉功名為表揚,所以在香港島找不到像上水村裡宏偉莊嚴的宗族祠堂或在廈村那源遠流長的書室學院。香港島早期的居民,主要是以通商貿易的自由港和殖民政治為基礎,歷史發展也是以這兩點為中心。新界文化的主角是植根深厚而穩定的五大族人,但香港島歷史發展的開始,就是當英倫三島的殖民者遇上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人!

最早的華人慈善機構東華醫院

 從剛受到香港人注目的建築群往西走十分鐘,就可以見到過去一百五十年來香港島居民的生活足印。殖民政府無力照顧居民的生活需要時,這個華人社區就發起第一個志願機構——東華醫院。這個最早的華人慈善機構就在上環半山的一條小街上。在街角不甚顯眼的濟公廟,現時接受信眾供奉香火的小廟宇,以前則是不幸客死異鄉的大陸同胞暫放靈位的百家祠。窄小的太平山街,周遭就住了數以萬計香港島民,那裡有無數平凡故事之外,也是電影《胭脂扣》中,如花邂逅十二少的最佳場景。

儒林的雅和永利的俗

 在樓梯街一旁的儒林台,是電視台拍攝民初劇的至愛場地,從石上刻著雍容典雅的儒林台三個大字看來,就算沒有經過考證,我相信百多年前,的確有不少在中國大陸逃避戰亂的學者名儒,都曾卜居於此,在樓前寬闊開明的街台上,議論過多少風雲時事;樓梯街另一邊,卻有一條細小幽暗的永利街,走向街內,你會見到完全不像香港都會的另一個世界,恍似在過去一百年沒有改動過任何事物。從二十一世紀,時光倒流地走回戰前香港的一個模樣,儒林的雅和永利的俗,正好讓香港人回想香港以前雅俗的兩個世界。

孫中山反清革命基地

 提到瘟疫,香港人只記得年前的「沙士」,但離太平山街不遠的醫學博物館,前身卻是一座為百年前一場殺人無數的疫症而建的實驗室;博物館前的卜公花園,也是為防止瘟疫再一次爆發,遷拆了大批民房而建成,花園附近就是孫中山策動反清革命的基地,在中環半山飽啖有名的九記牛腩之餘,在店前還可以一睹和孫中山一起革命的四大寇的廬山真面目。

 這一切都是香港過去一百五十年的歷史面貌,那些在中區警署建築群面前叫喊著政治口號的政客,不知你們可有留心到那近在咫尺的歷史足印。沒有真真正正去深入體會那些歷史面貌,口號喊完,運動一過,這些香港島民的歷史,還是那麼平淡,每日都和香港人擦身而過! (本專欄每周三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