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5年1月1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采風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生活語絲:精雕細琢在北京


http://www.wenweipo.com   [2005-01-13]
放大圖片

 蘇州古典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吳康民

 景泰藍曾經是中國傳統工藝之寶,聽說日本人曾經出重資來竊取這項工藝的製造秘密,香港也出過一位陳姓的景泰藍大王。可是不知什麼緣故,現在,景泰藍沒落了,北京市面上雖然仍有展賣,但價格下跌了許多,不少作為「跳樓貨」似的擺賣。大件的也不過百把塊錢,小件的十元八塊也可買到。看到「國寶」的大跌價,有心人實在傷心。

 不僅是景泰藍沒落,許多百年以上的傳統工藝美術也都沒落。北京工藝美術廠全盛時有四千名職工,玉器廠有三千,料器廠九百,雕漆廠八百。整個北京城,從事傳統工藝製作的逾三萬人。現在呢,北京工藝美術廠、首飾擺件的花絲鑲嵌廠等七家傳統美術工藝廠宣布破產,連絹花廠、地毯廠都經營困難,也到達結束生產的大限。許多工藝品瀕臨失傳或已經失傳,不少工藝高超的師傅只好下崗,有的淪為街頭小販或流動理髮檔的理髮師傅。

 上世紀八十年代,生產逐漸進入市場競爭,小廠和個體戶操作靈活,官辦的美術工藝廠既無法佔領國內市場,又被逐漸排出國外市場,九十年代輕工出口轉向服飾、鞋類、玩具等,後更轉向家電等高檔產品,工藝品一直得不到重視,因而日益衰微。

 兩年前,國務院有見及此,訂立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並在北京南城建立了「百工坊」,召集工藝美術界的大師加入。二○○三年十一月開業,至今一年多,人流連原估計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看來,要振作傳統工藝,還得再多想辦法才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