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5年5月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5-04] 馬鑑在港大

放大圖片

 1933年,馬鑑一家攝於北平燕京大學南門八號寓所,左起次子馬蒙、三子馬豫、馬鑑、三女馬彬、長女馬彤、夫人鄭心如、幼女馬彥、長子馬咸、次女馬彰。(圖片:《桃李不言—馬鑑傳》)

 在馬臨口中,所以知道很多二十世紀初的文人佚事,最熟悉的,自然是其父馬鑑了。馬鑑與港大淵源甚深,是香港這片殖民統治土地上專上母語教育的先驅之一。

言傳身教並重

 馬鑑應許地山之邀,任教於殖民統治氣息濃厚的香港大學中文系,算是不受重視的一科,校方規定中文系的教員都必須懂英文,不過這一點難不倒學貫中西的馬鑑。

 一到港大,馬鑑即著手與許地山改革中文系,並向外爭取提高其地位。在課堂上,他不像英式紳士型的教授般倨傲,而是與學生非常親切,態度和藹,有問必答,課間休息時就請學生品嘗家裡帶來的零食,一邊繼續交談,當年學生劉殿爵回憶,在聊天之中學到的,不比上課時候少,正是身教的典範。

 他與許地山一同成功爭取提高入學試的國文程度,間接提高中學對中文的重視。

 抗戰勝利之後,英國出其不意地接收了香港,令一班一心以為香港會回歸祖國懷抱的傳統中國知識分子大失所望。與此同時,港大要求在成都燕京大學任教的馬鑑回校履行餘下的合約任期,他爭扎良久,終於決定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則,一九四六年五月,他離開工作三年有半的蓉城,舉家回港。

傳奇的藏書經歷

 馬鑑之成為藏書家,其實與其學問大有關係,並非截然分為工作與興趣。他一生所教科目遍及中國文學史領域內的多個範疇,因此,舉凡唐宋以來的詩詞曲散文,全都屬他收藏之列。他熟悉行情漲落,不跟紅頂白,以微薄的餘錢竟也收藏多達一萬五千餘冊,收藏於書房「老學齋」。

 日軍佔領香港,馬鑑潛逃回內地,這批藏書帶得走的僅三四十本,餘下的教他朝夕牽掛。但奇跡地,當周遭的港大校園被破壞得地板都沒有了,陸佑堂也沒有了房頂,老學齋卻完好無缺。原來這也是善因善果。

 來到香港後,馬鑑偶然發現,一個名叫阿清的工友對拓碑工藝頗有天份,便資助他上夜校,提升文化水本,後來更進入博物館做技術員,專長就是拓碑拓銅器。

 阿清自是非常感恩,當馬鑑離港時,便自告奮勇保護老學齋,夜裡就睡在裡頭。可惜許地山生前所著《道藏子目通檢》三萬張稿卡蕩然無存。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馬鑑重視教育,承擔教化之責,也許是他含辛茹苦地任這所當時充滿殖民統治大學背後的動力;對自家子女,自然也是鞠躬盡瘁,有教無類。家境再困難,也堅決負擔學費。為了長子馬咸留學日本十年,他堅持每周一次去北京城裡兼課,天未亮就動身,坐兩小時洋車趕去上課,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

 除了幼子馬臨,多名子女亦都各有所成。次子馬蒙,一九三九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深造,學成歸來效法父親任職中文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