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30] 建校—殺校:相輔?相悖?
■羅范椒芬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
以「一面建校,一面殺校」之類片面之辭,令人對政府的教育政策產生誤解,與實情相去甚遠。若只以「後見之明」,從單一角度去批評教育政策,動輒以片面和簡化的口號,訴諸情緒發洩,是無助解決問題的。面對兩難之局,我們必須權衡輕重,為社會整體的最大利益,作出明智的決定。
「一面建校,一面殺校」,好一句令人誤以為政策自相矛盾,浪費資源的口號。這類片面之辭,容易誤導大眾,著實有需要作出澄清,說明事實。
實情一:內地來港學童人數驟降
近年,內地來港的適齡學童人數變動很大。一九九九年前,來港學童的人數不斷上升。此後,人數卻持續下降(註)。要精確推算人口變化,尤其是外來人口的變化,作為建校的指標,談何容易?試問當時誰能預測到新來港學童會大幅減少?今天對政府大肆批評的人士,當年可有孔明的先見?
實情二:不少受家長歡迎的學校仍然是半日制
小學全日制的政策廣受教育界及家長歡迎,半日制小學都希望能夠分配到新校舍,使上下午校成為兩所獨立的全日制小學。目前全港尚有100所半日制小學,其中66所已有確實的轉制安排。餘下的半日制小學有不少極受家長的信任和歡迎,我們應該繼續為他們提供新校舍,還是強迫上下午校縮班轉制,或強行令受歡迎的小學與不受歡迎的小學合併?到底我們應該講求教育質素,還是保障不受歡迎的學校繼續營辦呢?
實情三:家長希望有更多類型的學校以供選擇
二○○○年的教育改革藍圖其中一個重點,是推動直資學校和優質私校的發展,以及開辦「一條龍」學校。直資學校和優質私校在收生、資源運用和課程安排上享有高度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可以讓高瞻遠矚的校長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一條龍」學校在課程可以更連貫地照顧學童的長遠發展。這些學校為香港的教育界帶來一番新氣象,為家長提供多元選擇,深受家長歡迎。
目前直資學校和優質私校佔整體的比例仍然偏低,當局是否有需要繼續興建新校,讓有教育理想的辦學團體開辦直資學校、優質私校和「一條龍」學校,為家長提供更多選擇?
實情四:要讓辦學團體參與興建有特色的校舍
為增加校舍分配的透明度,前教育署在一九九九年成立了有外界人士參與的校舍分配委員會,並以辦學質素來決定分配校舍或建校用地的優先次序。同時,為使校舍的內部裝備能夠更配合辦學的理念和特色,分配工作提早至校舍落成前二十四個月進行,讓辦學團體可以參與建校過程,避免校舍落成後再改動而引致浪費。但建校先要得到立法會批准撥款,才可確實。建校計劃要作出調整,是始料所不及,但政府並無違背承諾。這項安排備受很多辦學團體的歡迎,視為德政,何以今天卻遭受批評?
實情五:陳舊的校舍亟需改善
目前有六、七十所官津小學,校齡已超過三十年,學校設施落後;用地面積不及千禧校舍一半(即3000平方米以下)的學校,亦有140多所。我們是否應該繼續興建新校,以重置陳舊和設施不足的學校?
因此,一句簡單的口號所營造的印象,與實情相去甚遠。若只以「後見之明」,從單一角度批評,動輒以片面和簡化的口號,訴諸情緒發洩,是無助解決問題的。面對兩難之局,我們必須權衡輕重,為社會整體的最大利益,作出明智的決定。(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