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21] 以關愛實踐融合教育

■葉曾翠卿 教育統籌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學校行政及支援)

 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在香港的發展歷史不算很長,不過在政府、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下,我到看見一個又一個令人鼓舞的故事。要是沒有融合教育,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就可能沒有機會進入主流學校接受教育;他們的潛能亦不會像現在般,得到更大發揮。

「我們的孩子都能學好!」

 暑假前,我出席一所學校的畢業典禮時,看見一對父母帶著兒子。他們走到老師面前,對老師說:「謝謝你對明兒的鼓勵和教導,我們一家人,曾經因為他的落後和限制而懊惱、氣餒、流淚。不過如今,我們都知道,明兒雖有自閉症,但也是可以的!」老師卻說:「不是你們要感謝我,而是我應該感謝你們。因為明兒,讓我更深體會到當老師的意義!」

 是的,所有孩子都能學習,只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亦可以跟一般小孩子一樣,學得愉快,獲得自信和成功感。

政府增撥資源 照顧不同學生需要

 為使每個學童都可以接受合適而有效的教育,教育統籌局(教統局)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使學校能針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編配人手,調適課程,加強教學效能。

 這些資源不但包括廣為教育界熟悉的小學加強輔導教學計劃、校本輔導計劃、校本課程剪裁計劃及融合教育計劃,還包括一些屬基礎部分的資源,例如以減輕教師工作量及改善學生學習表現為重點的學校發展津貼、統籌和推行課程改革的小學學位教師(課程發展)、協助學校照顧差異的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全方位的學生輔導服務,以及為殘疾學生購買器材或進行小型改建工程的增補基金等。

 過去五年,政府已投放逾五十億元於上述措施,希望不論是一般學生,或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都能得到所需的支援。

還需學校統整資源 用得其所

 二○○三至○四學年起,教統局試行「新資助模式」,因應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數目和需要支援的程度,為小學提供「學習支援津貼」,以推行各類型的校本支援服務。教統局正收集各界意見,以改進「新資助模式」,並逐步將這種靈活而有效的措施推展至中學。

 「學習支援津貼」是上述各項資源的補充,學校不應割裂地單以這項津貼來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而應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審視校內各類資源,按照「個別計算、整體運用」的原則,奉行「統整資源,用得其所」的信念,結合「基礎」及「補充」的資源,務求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服務。

 從問卷調查得知,去年參與「新資助模式」的170所學校中,逾六成都有將「學習支援津貼」結合其他資源一併運用,可見大部分學校都懂得靈活運用資源,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除了財務運用上的模式轉變,學校在人力資源的安排上,亦須突破傳統的框架。今天,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模式,已由抽離的教導轉變為融合的支援;亦由個別教師的責任,演進為全體師生的承擔。故此,校長必須帶領和推動全體教職員,邁向融合教育的方向,協同家長的力量,「全校參與,照顧差異」,確保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都獲得恰當的照顧。

知識與關懷 相輔相成

 其實,每位教師都有可能教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所以,教統局不斷舉辦專題培訓課程和工作坊等,包括委託香港教育學院開辦有關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並研究為學校提供教師受訓期間的代課教師,以便教師作好準備,增進對特殊教育的認識,掌握有關知識和教導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技巧。

 知識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教師的體諒、包容、接納和關懷,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和他們的家長來說,實在更寶貴。因為,只有教師和家長能夠互相信任、支持和合作,以孩子的利益為大前提,才能體現出融合教育的真諦。這種真誠可貴的關係,並非資源的多寡所能計算和創造的。

 我期望未來會有更多教師,跟我們分享更多令人鼓舞的故事。(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