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斯
理想中的完美樂土,自古以來都是人類響往的。聖經有象徵純潔無罪惡的伊甸園,我國也有陶淵明筆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這些只存在於夢幻世界裡面的地方,現代人通常會稱它們為「烏托邦」。
「烏托邦」這詞語譯自 Utopia 一字,來自英國十六世紀哲學家摩爾(Sir Thomas More)同名的鉅著。這部書假借一個虛構的國度來描述作者的政治思想,「烏托邦」裡面所實行的,其實便是一種民主共產制度。(這種假托手法,古希臘的柏拉圖也曾經用過:到了今時今日仍有很多人相信,沉沒了海底的亞特蘭提斯大陸 Atlantis,便是柏拉圖的傑作。)
當時歐洲嚴肅性較高的文學作品大多數仍採用拉丁文,Utopia 原字便是「拉丁文化」了的希臘文。很多人誤會這字是「好的國度」的意思,因為初聽之下,好像是希臘文「eu-」(好)加上「-topia」(國),但這不過是作者幽的一個默,因為看清楚串法,才知道字頭是同音的 「u-」(無);亦即是說,世人心目中的「美好國度」,根本便是「無此國度」。
中譯成「烏托邦」,不知是哪一位高人之手(想應是新文化運動的某位先驅),但音義雙存地用了「子虛烏有」的「烏」、和「假托」的「托」,不能不嘆服是神來之筆。
外語還有不少泛指理想世界和完美樂土的同義詞,其中一個較有趣的是 Arcadia(阿爾卡笛亞世外桃源,是古希臘一山區,人情淳樸,生活寫意。);十八世紀的西方風景畫,便特別喜歡用 Arcadia 作為虛構的背景。以此為題的作品,不時會加入一句拉丁文 et in Arcadia ego,解作「即使在 Arcadia 我也在」,一般出現在骷顱或墳墓之類和死亡有關的東西之旁,用意是提醒大家即使在最完美的國度裡,死亡還是永遠存在的。是勸人莫要只顧玩樂而浪費光陰,還是行樂應及時?待看官自己決定。
曾翻譯過一個中文電影劇本成英文,在神話式的武俠故事裡面,主角要進入一個名叫「桃源仙境」的地方冒生命之險來解救親人和朋友的危難。由於田園式的Arcadia 配合《桃花源記》原作者陶淵明「田園詩人」的稱號,又有上述「死亡永在」的含意,既是世外樂土又是死神潛伏之處,頗符合劇情,所以便用作戲中的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