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推廣署昨日公布,去年共協助232間外資公司在港開業或擴充業務,較04年增加13%,刷新歷史紀錄。本港投資推廣活動雖然取得較過往為好的業績,但與香港的潛力和需要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不值得自滿。特區政府應該像新加坡那樣,將吸引大型的工業項目作為吸引外資的主要目標,以推動香港的經濟轉型。能否充分利用CEPA優惠帶來的機遇,吸引大型的高科技、高增值投資來港落戶,以作為龍頭項目帶動香港的產業轉型,促使香港建立一個包含高檔次工業的均衡合理的產業結構,應該是衡量政府吸引投資工作是否成功的基本指標。
香港目前的經濟增長及吸引外資,主要靠CEPA及民企自由行等外來力量推動,自身經濟轉型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始終未見起色。當局千萬不要滿足於眼前的經濟繁榮及投資暢旺,而應從推動經濟轉型及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吸引外資,特別是要盡快抓住CEPA及其零關稅政策帶來的機遇,吸引一批大型高端製造企業落戶。事實上,製造業有如經濟的脊樑,缺少製造業的經濟體系既挑不起重擔,也經不起風雨。亞洲金融風暴後,韓國、新加坡等地之所以能夠快速恢復元氣,就在於其擁有一定比重的製造業,或成功地令製造業向高端轉型。而香港由於工業空心化,需要內地的「攙扶」才能艱難地站起來。因此,製造業能否在GDP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在某種程度上反映香港經濟是否成功轉型。
本港發展高端製造企業,擁有令新加坡、台灣等周邊競爭對手「垂涎三尺」的優越條件。CEPA帶來的零關稅優惠,讓本港輕鬆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這是本港吸引外資製造業落戶的最大優勢。不過,在內地加速兌現WTO承諾的情況下,本港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可能只能維持5年左右。特區政府須要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緊迫感。當然,本港吸引製造業還是應該有所選擇,應根據本港的就業及資源等條件進行,才能發揮優勢及提高競爭力。
香港本土製造業流失,以致經濟轉型乏力,主要原因在於政府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任其自生自滅。國外發達地區的經濟轉型,都是在行政當局強有力的推動和主導之下進行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為吸引美國製造業落戶,甚至親自出馬做「推銷員」。特區政府應改變放任自流態度,提供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並盡快實施輸入內地勞工政策,推動河套地區的開發,為吸引大型工業項目落戶本港創造條件。(文匯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