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駒 香港公開大學管理及商業學院導師
所謂讀寫困難,是指學童在閱讀及書寫上有困難,縱使孩子都具有平均甚或更高的智力,往往認字能力較同齡學童低,閱讀速度緩慢,也難以記憶字體的寫法,就算經過重複教導,也極容易忘記已學的字詞,遑論要學童了解文章或短句的內容。學童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最大問題是挫敗小孩的信心及壓抑了求知慾。
筆者近年接觸過被識別的有讀寫困難學童,在認識中文字的表現上就明顯偏低,例如在該年級應該可認讀的一百二十個字詞當中,只能認出少於二十個詞;而在書寫上,只可以「筆走龍蛇」去形容,對中文字的解構及筆順等無甚概念,甚至連執筆方法也完全錯誤,可想學童在家中完成功課的壓力有多大,對家長來說則是背負同樣大的挫敗感。若果學童同時兼有其他的學習障礎(例如語言、運算、視覺空間感知)或行為問題(如自閉情緒等),在一般課堂規格及教學進程下,可以預見很難有實質的學習成效。
筆者希望教統局對初小已被識別有讀寫障礙的學童提供協助,例如安排二十三間中小學校設立資源中心,推出如《讀寫樂》等針對性的教材套、加強研究如「多感官教學法」等學習方法,擴大「學習困難行為量表」的適應範圍至學前教育。然而,筆者認為最重要的,莫如為教師提供針對有讀寫困難之學童的教學方法。雖然在未來十六個月,將有二百多位中小學教師接受三十小時的專職訓練,讓教師更有效掌握教授方法,但是否足夠及深入將成疑問。而另一方面,亦須針對有讀寫困難的家長,為他們提供教導技巧,盡早用家長版的「行為量表」識別學童的潛在學習困難;若果情況許可,家長就是學童最直接的導師了。
讀寫困難與智障不同,有讀寫困難學童智力與常人無異,筆者接觸過的很多學童都是活潑機靈的小朋友,他們只是在通向知識世界的第一步裡出現了麻煩。赫爾辛基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可導致學童出現誦讀困難的新基因ROBO1,相信有助日後進一步了解問題的起因,有助找準適合這類學童的學習方法,打破遺傳基因的宿命,開放學童繼續通向知識之路的大門。
學校及家長的角色尤為重要,特別須針對學童在學前教育裡如K2、K3班及小一、小二班這三四年間得到準確的識別(準確是指減低統計學上TypeI及TypeII的誤差),並盡快處理個案,毋須待學童上到高小甚至初中才讓問題暴現。
十二月《檢討報告》的出台,標誌了教育政策上一些新猷。英中和中中這是後話,我們首先要讓學童在學習的平台上有level playing field,不讓智力正常在的年幼學童在第一步就摔倒了。莫說估計全港大約有10%的學童有讀寫障礙,既然香港每年投入大量資源到教育事業上,那麼,存在著5%也嫌多了。家有讀寫困難的孩子家長語筆者,其兒子在小學中整段學習令她費神及擔憂,但轉升了中學後,可能是教學方式的切合,她兒子在學習較以前有顯著進步,現在她放心多了。筆者想:我們可有辦法,令這位母親的「放心」來得早一些嗎?(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