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入世五周年看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13]

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五年過渡期,於今年12月11日結束。回首中國加入世貿帶來的各種影響,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加入世貿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對外開放步入新階段的標誌。中國加入世貿的目標主要有三:一是促進對外貿易發展,二是取得在世貿框架內的話語權,三是推動國內體制改革。中國五年來加入世貿的效果是積極的,加入世貿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深遠影響正在逐漸體現。中國充分行使世貿成員權利,忠實履行各項義務和承諾,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有力促進了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巨輪平穩快速向前。五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為世貿成員提供了廣闊市場,為各國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機遇,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

 同時,中國加入世貿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衝擊。隨著更多外資的湧入,隨著過渡期的結束,隨著外部環境的複雜化,風險愈趨增多,挑戰愈趨加劇。加入世貿總體上對中國經濟是利大於弊,但利與弊在不同領域的分佈是不均衡的,具體領域的利弊之變也有著很大不確定性。目前,中國參與外貿市場的人力超過上億人,直接在外資企業打工的民工就有4000多萬。以廉價勞動力參與國際分工,只能是中國開放型經濟的啟動模式,而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中國加入世貿五年來,迄今仍然只是「世界加工廠」,而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不能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儘管中國在過去20多年裡創造了年均9%的高速經濟增長,但這種增長主要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不僅獲利菲薄,而且資源消耗巨大,環境成本高,難以為繼。據統計,目前全世界86%的研發投入、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裡。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9%。中國製造業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但研發投入只佔全球的0.3%。在製造技術領域,中國的專利發明數只有美國、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只有韓國的四十分之一。中國是世界貿易第三大國,但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只佔10%;中國是製造大國,但重要技術裝備主要靠引進;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不斷增加,但是不僅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而且每年要為軟體技術標準向外企支付高額的費用。

 5年來,中國連續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世貿各成員每7起反傾銷案中就有1起涉及中國,每年約有400億∼5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商品受阻。面對國外的一次次反傾銷,中國廠商不得不一再支付高額懲罰性關稅,甚至退出歷經千辛萬苦方才佔領的市場。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曾感慨,中國需要賣掉8億件襯衫,才能換來一架波音飛機。中國「賤賣貴買」的貿易模式,不僅讓中國企業做虧本生意,而且在國際上還背負著「對外傾銷」的惡名。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包括美國、日本、芬蘭、韓國等。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徵是: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佈的《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2004年,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中國在佔世界生產總值92%的49個主要國家中,僅排名第24位。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具重大戰略意義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也逐步加大。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巨大資源需求和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是不可能承受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非常迫切的重大政策選擇。在此情況下,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是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對20多年來改革開放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具有重大意義。今年1月9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胡錦濤對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多名科技精英說,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是,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這是基於當代國際競爭態勢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高瞻遠矚作出的戰略判斷。

加速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

 特定的國情和需求,決定了中國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中國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水資源短缺已經對不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構成了嚴重制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形勢尚未得到根本遏止,滿足十幾億人口的衛生與健康需求問題日益緊迫等。所有這些重大戰略問題的解決,都必須堅定地依靠自主創新,把突破資源和環境瓶頸約束放在優先戰略地位,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障資源安全供給,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加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結構變化最為活躍,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出現遞減趨勢,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明顯上升。從現在起到2020年,如果沒有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中國將難以實現再「翻兩番」的目標。(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