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2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寫我遊心:幽奇的五台山明月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2-06]
放大圖片

 ■九頭十八臂金剛文殊菩薩

 ■高峰毅

 「清涼山上說清涼,明月池中望明月。」這是多年來一直在五台山廣為流傳的佳句。

 這裡的清涼山說的就是五台山。相傳,很早以前的五台山叫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春、秋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冬天滴水成冰,農民根本無法耕作。當年文殊菩薩到此傳教時,為改變這裡的惡劣氣候,普渡眾生,施巧計到東海龍王處借來了「歇龍石」,才使得這裡的氣候變得清新涼爽。從此,五峰山也稱清涼山,又因五峰山由東、南、西、北、中五座山頂如平台的山峰屹立環抱而成,故又稱五台山。

 明月池創建於北魏,位於五台山名剎觀海寺內。據說有人曾在漆黑的夜裡看見池中有明月。《清涼山志》中也有「昔人晦夜,見皎月澄池」的明月池觀月之記載。

 我雖早知道了這些傳說和記載,但親自前往該寺卻是在前年的盛夏季節。

 那天,我應幾位記者朋友之約驅車前往觀海寺。我們在一標有明月池的簡易照壁前棄車步行。在林間小路上走了約1公里後,眼前的山谷逐漸變得開闊了起來。矗立在左側半山腰的紅牆和寺廟已依稀可見,使得我們不由地加快了腳步。

 走過一段石板路後,一棟「明月清風」的牌樓呈現在了眼前。牌樓雖說是用四根木柱撐起的,並不十分巍峨雄偉,但由於聳立於山坡之上,加上古色古香的彩畫和蒼勁有力而又富有詩意的題名,讓人有一種如入神話裡的仙境般的感覺。

 過了牌樓即是天王殿。正殿名金剛密跡殿,殿中主供九頭十八臂金剛文殊像,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尊黑色文殊。明成化年間,該寺的月舟禪師在一個明月當空之夜,佇立寺前,忽見對面山坡上出現了一位9頭18臂,雙手高擎,一手托著太陽,一手托著月亮,其餘16隻手各執不同的法器,全身放射金光的黑臉身像。禪師感悟到這是文殊顯聖,於是便在寺內按照文殊顯聖的形象塑了金剛文殊,並在對面顯聖處建了一座金剛寶塔。

 觀海寺主持萬如法師得知我們的來意後,熱情地帶我們來到了金剛蜜跡殿西側的一間小房內。「這就是明月池。」只見房內供著的觀音菩薩腳下,有一個七、八級台階的近似地窖的石砌圓池。池中有一直徑約8寸餘的圓形孔洞。萬如法師接著介紹說:「過去小洞裡的泉水悠悠湧出到池中,清澈透明。池中的水取之不涸,不取不溢。傳說曾有人在漆黑的山夜裡,看見池內有明月,從此,『明月池』就叫開了。近年來雖然池中的水和舊時相比,依然甘甜可口,清涼沁心,但水位卻下降了,只露出那小洞裡的泉眼。為了保護泉眼,10多年前蓋起了這間小屋。很多人以為是房屋的遮蓋看不到了昔日的『皎月澄池』了。其實即使是池中水位不降、不蓋房,在漆黑的夜裡在池中看到明月也不太可能。只有在陰曆大年三十、小月二十九晚上,夜宿寺院,待月亮上升到一定高度與池水形成一定角度後,才可以看得到,而且持續時間很短,所以機會十分難得。」

 告別萬如法師時已近晌午了。當我們走到「明月清風」牌樓下時,一股帶著林海松針醇香的山風,輕輕地拂在了我們的面頰上,那種舒爽、愜意和暢快的感覺,實在是令人陶醉。我想,這大概是文殊菩薩見我們未能親睹明月池中的明月,而用清風作為對我們的補償吧!

(本報山西辦供稿)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