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重視化解鬱躁症的社會因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02]

 中文大學昨日公佈的一項調查,推算本港約18萬港人患上不同程度的鬱躁症,當中近6成患者曾有自殺念頭,亦有濫藥及酗酒問題。鬱躁症本身是一種情緒病,但與本港沉重的生活、工作壓力有密切關係,有必要正視。

 調查發現,年輕的失業人士及離婚人士都是鬱躁症的高危患群,女性的發病率又比男性高,反映本港競爭劇烈的社會環境,是誘發鬱躁症的重要因素。本港社會M型化趨勢下滑落的中產人士,大量「雙失」青年,以及單親家庭的失婚婦女,都處於社會弱勢地位,他們的生活「有壓力、未解決」,挫敗感日趨強烈,是罹患各種情緒病包括鬱躁症的高危人群。患者情緒持續低落,但又不甘現況,渴望有所突破,難免出現短暫的興奮高漲,甚至頭腦充斥不切實際的幻想,矛盾的心情猶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因此,鬱躁症的成因固然有生理、心理方面的病變,但高強度的生活壓力,以及各種對市民心理健康構成負面影響的社會因素,同樣不可忽視。

 目前,社會對鬱躁症的認知不多,患者不懂向精神科專業人士求助,醫學界亦經常發生誤診延診。由於鬱躁症較一般抑鬱症更傾向自殺和濫用酒精及藥物,因此如何幫助患者化解鬱躁症困擾,值得政府和社會重視。當局應加強心理健康輔導,增加市民對鬱躁症病徵的認識,特別提醒患者及早求醫,減輕病情。醫院和診所在確診鬱躁症個案後,應聯繫社署、社工等跟進。若患者是失業人士或單親家庭的失婚婦女,社署、社工應協助他們尋找工作,提供減壓輔導,並跟進患者的藥物、心理治療,以幫助鬱躁症患者早除頑疾,恢復身心健康。(文匯社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