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學校中一家長開辦了一個「父母效能訓練小組」,現已經接近尾聲。八節小組裡的內容圍繞著青少年需要、認識及處理情緒、十二種溝通障礙、溝通技巧等,輔以角色扮演與技巧的檢討,讓家長了解自己的日常與子女溝通模式,尋求進步空間。小組目的旨在讓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基礎能建立得更加牢固,改善親子關係,作好預防工作。
以下是我的中學駐校經驗裡,聽到幾句老掉了牙的對白︰
「返學或者對外人就好好,個個讚佢,効屋企就一塌糊塗……」
──父母把子女形容成「雙面人」;
「佢而家最大既責任就係讀書,而家讀唔掂咁以後點算……」
──父母會視學業成績是孩子人生的全部。
學生「拷貝」家長行為模式
不止一次在小組裡提及,子女的模樣、神情、禮貌和待人都與他們父母親很相似。孩童時期,家長的身教似乎比一切重要。有一次與學校輔導組老師的聚會,他們會以「唔講道理」、「野蠻」形容一些在學業或行為上有偏差學生的家長。或多或少,學生的思維與行為模式是「拷貝」了家長。所以,每個問題學生,背後總少不了一個問題家長。
家長看子女是主觀的,因為他們是自己的兒女,要欣賞總少不了抱持著客觀態度吧!小組內有家長分享︰將別人的子女性格形容為「活潑、開朗」,相反,自己的子女有同樣性格就被演繹為「好煩,好曳」;別人的子女則為「好斯文、好乖」,自己的子女則為「太被動、同人少溝通」。家長在這個「你看我我看你」的分享過程中,學懂將子女的優點放大些,缺點縮小些。畢竟,欣賞是殊不簡單的一回事,你我仍需繼續努力。
現在幾乎所有學校都有家長教師會,著重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參與,發展家校夥伴關係。每個學年,學校都會舉辦一連串的親子活動、家長講座、小組及節日性的聯誼活動等。隨著單親家庭與雙職家長的普及化,我深感每位家長都是學校的重要資源。 ■中學駐校社會工作員 潘林斌 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