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特區十一年,「開始」的終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06]

 ■潘 潔博士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上周日,新的香港特區管治班子在國家主席胡錦濤的主持下宣誓就職,從此開始了回歸的第十一個年頭。

 就在這去舊迎新的當兒,幾個朋友閒談中嘗試給香港的新十年把個脈,其中有人說,香港現在該是處於「開始的終結」(the end of the beginning),以香港的金融、貿易、甚至就業都已經與內地的經濟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兩地居民易地旅遊、工作、居住的人數越來越多,港人心態日益「回歸」的趨勢,尋尋覓覓、不知何去何從的日子已經結束;香港的未來發展已經找到了新的目標,將來十年的路向該是清楚以及具體的。可是話音未落,就有人提出了異議。有人說這樣的預測太樂觀了,以目前香港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政制改革,政治角力應該說遠遠沒有結束,特區與中央的關係還沒有找到互相都能接受的模式。特區政府即將推出政制綠皮書,結合年底的區議會選舉、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新的政治爭論以及政治動員正在拉開序幕,特區施政無法從根本上排除二零零三年「七一大遊行」再次出現的可能性。

平穩中醞釀著風浪

 其實,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也都互不排斥,而這兩種觀點的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特區十一年的面貌:平穩中醞釀著風浪。

 事實上,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以及社會融合的趨勢是無法質疑的。就在回歸十年的當口,恆生指數又向兩萬三千點的新高攀升。國家經濟發展正當強勁,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內地資金湧入香港推動股市,這一切都讓從事金融、物流、零售、貿易等行業的港人感到特區的前路明確。在這背景下,人心北向也成了不能回避的現實。不久前香港著名文化人陳冠中質疑香港社會學家將「香港身份」與中國人身份割裂的觀點,對港人歸屬感作了另類解讀,他很可能代表了許許多多頻繁來往兩地,在內地社會、經濟蓬勃發展中找到人生新起點的港人。可是,香港在經濟發展路向上「結束」尋覓,並不是特區十一年的全部。

「一國」前提有需要再次提點

 在政治上,特區十一年依然透出回歸初期,甚至可以說香港過渡期所具有的特徵。在尋找特區與中央的許可權邊界問題上,「一國」與「兩制」如何並存依然爭持不下。上周胡錦濤主席在新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清楚反映了中央對香港發展民主政治的極大憂慮。胡錦濤指出,「一國」是兩制的前提,「一國」就是要維護中央依法擁有的權力,國家主權、國家安全。胡主席的講話為即將展開的新一輪政制討論定下了框架和基調。他的發言無疑在強調,未來特區行政長官的產生模式,中央的權力必須是實質性的,這才能體現國家主權,才能杜絕可能的外來滲透,維護國家統一。胡主席的講話顯示,經過十年的歷史「一國」這個前提還有需要再次提點的。

 胡主席的發言馬上在香港引起一些反響,一些政黨人士提出異議,他們質疑「一國」先行,「兩制」何存?也有學者試圖從學理上論證,國家權力需要從中央控制特首選舉得到體現這個說法,缺乏內在邏輯。這些反映恰恰證明,中央的權力究竟應該落在何處,特區的自主權又應該在什麼範圍之內,雙方經過十年互動並沒有達成共識。是以,曾蔭權即將推出的政改綠皮書,勢必啟動新一輪的辯論、角力以及社會動員。也就是說,特區政治生活的平穩發展,還遙遙無期。

中央更加體察民情

 特區與中央的互動能否找到合適的模式,「一國」與「兩制」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平衡?也許,人們可以從近年得獎西片《英女皇》得到一些啟示。影片中,英女皇伊莉莎白不願面對戴安娜的突然去世,當英國國民極度悲傷要求皇室做出回應時,英女皇開始是抗拒的。戴安娜作為英儲查理斯皇子的前妻,按照慣例皇室無需做出任何回應,更不要說舉辦皇家待遇的葬禮。但女皇的堅持換來了民眾對皇室存在的質疑。最後在貝理雅政府規勸下,女皇做了妥協,對傳統的皇室「規矩」做了調整,結果危機解除了,而皇室又在自我轉變中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雖然這是個電影,但卻真實地勾勒了一個英國不成文憲法的彈性和韌性,勾勒了英國皇室以及政府之間的諒解、溝通以及合作。

 中央政府作為一個共和國政府,當然比英國皇室更體察民情。事實上零五年發表的政改報告書顯示,給政改定基調並不等於拒絕政改。「一國兩制」作為一個中國歷史上一項重大試驗,是試驗必然帶來重大挑戰。因此中央對香港民主的憂慮是需要考慮,不是簡單一句「不合理」就能解決的;而港人對普選的期望也是實實在在,無法迴避的。但是,在這兩者之間,應該還有許許多多的折中方案可以選擇。(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