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加強國民教育 支援兩地交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10]

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

 本港國民教育存在兩大不足:一是對國民教育重視不夠,應亡羊補牢,特別要在2009年開始實施的「三三四」學制裡,把中史定為新學制下通識必修的環節,令香港下一代可以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二是對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重視不夠,對此香港和內地有關部門都應查找不足,採取積極措施支援兩地青少年交流活動。

 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期間特別強調:「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正如本港傳媒指出,胡主席上述談話可說一擊即中本港的一大盲點,本港教育界亦率先回應胡主席的倡議,要求特區政府認真正視中國歷史教育在香港愈來愈薄弱的狀況。

政府應投放資源推動國民教育

 正如教育界指出,現時在本港學校裡,既沒有國民教育科,連中國歷史科在高中裡也不是必修科,以至學生只能在中一至中三階段有機會學習中國歷史。回歸10年以來,會考生選讀中史科的人數不但不升反跌。在2009年開始實施的「三三四」學制裡,高考只有中英數及通識等4科是必修科,而在通識科,中史也不是必修部分。在政府擬定的通識科環節裡,只有「現代中國」一個環節是與中史有關,但這個環節既不是純粹教中國歷史,也不是必選部分。教育界有人擔心,有一天香港新一代連中國近代史也不知道,遑論知曉國家5000年的豐盛歷史文化。

 學友社今年6月進行的一項「中學推行國民教育調查」,訪問了114間中學,成功收回731份問卷,大部分受訪者均為中文科及中史科教師,他們多屬公民教育組或德育組的成員。其中12%受訪教師表示,學校從沒有奏國歌或升國旗的習慣,34%教師表示學校沒有於課堂教學生唱國歌,還有39%教師指出,在回歸、國慶等特別日子,學校不會安排任何特殊活動以作慶祝。亦有老師連學校有無設立升旗隊仍未搞清。此外,教師在調查中亦表示,在推行國民教育時感到支援不足,在政府投放足夠資源推動國民教育的選項上,教師平均只給予3.72分,屬偏低水平。

歷史文化臍帶不能一刀切斷

 清朝文學家龔自珍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必先去其史。」可見歷史的重要性。港英政府過去在香港推行殖民教育,顯示其深諳此理。1951年,港英公佈的《菲莎報告書》赤裸裸地寫道:「鑒於中國目前的政治形勢,香港政府應把握一種義務和一個機會,以便向香港學生提供一些基本教育,包括一些基督教知識以及英國人的理想和習俗」,「香港已成為展現英國人的生活和理想極為顯著而獨特的殖民地典範」。港英當局根據該報告書提出的基本政策,於1952年大幅度修改教育條例和教育則例,遏制學校的愛國教育。這種「疏離中國親近英國」的殖民教育,對香港的影響非常深遠,所以,香港雖然已經回歸十年,但人心回歸仍然任重道遠。

 回歸前港英政府在香港推行殖民教育的教訓,恰恰說明香港回歸後必須把加強國民教育列為施政重點之一。歷史文化臍帶,不能一刀切斷。政府要認真正視中國歷史教育在香港愈來愈薄弱的狀況,鑒於2009年開始實施的「三三四」學制裡,中史的地位可能會進一步削弱,政府要名正言順地把中史定為新學制下通識必修的環節,加強培訓中史科師資力量,並投放足夠資源推動豐富多彩的國民教育,以便令香港青少年可以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進一步促進人心回歸。

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民族的認同

 胡主席強調要「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這其實也擊中兩地有關部門在青少年的交流方面存在的不足。

 我向來認為,了解國情必須了解廣東,因為廣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和排頭兵。因此,成立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是為香港青年認識國情提供一把鑰匙。促使我們成立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是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看著「七一」大遊行中更多青年陷入的困惑與抱怨,使我深深思考一個問題:香港回歸,不等於人心回歸。只有香港青年加深對國家民族的認識,無論在順境和逆境中,才能真正與祖國攜手踏平崎嶇。這促使我們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成立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並最大限度地發揮效能。

 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成立於2004年6月25日,三年來,交流促進會和廣東省青年聯合會簽訂了合作協議書,組織及贊助了近百項旨在讓兩地青年深入交流的活動,總參與人數高達兩萬人。而且,交流促進會還協助在省內多個縣市成立青年交流團體,把交流網絡擴展到全省。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所組織的交流活動,通過探訪政府部門、參觀企業、兩地青少年座談等深層次的交流,希望香港青少年通過廣東了解祖國,增強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兩地相關部門都應支援青年交流

 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成立之初就受到中央和粵港兩地官員的支持和社會高度關注,對我們是巨大的鼓勵和鞭策。不過,在從事粵港青年交流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一是特區政府對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的努力和成績未予以足夠重視,亦未給予相應的政策上和資源上的支援。二是廣東省內有些單位也沒有把交流作為他們的優先工作,馬虎應付,甚至許多答應了的事情都無法落實。即使是一些熱心人士很支持我們的工作,但他們也私下抱怨沒有資源,上級領導的支持也有限,缺乏必要的條件,難以把這些事情做好。

 但是,我們為著理想持續努力追求,不放棄,不退縮,一路堅持下來。蓽路藍縷的收穫,首先是交流促進會的工作不斷打開局面,而且還推動廣東省超過一半的地級市青年聯會成立了兩地青年交流促進會,香港不少熱心青年工作的人士參與其中,形成了兼顧不同層面的交流工作網絡。其次,在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的影響下,廣西、湖南、湖北、海南等省的港區青聯委員也相繼發起了「桂港青年交流促進會」、「湘港青年交流促進會」、「鄂港青年交流促進會」、「瓊港青年交流促進會」等,許多其他省市的港區青聯委員,也陸續成立了所屬省市的青年交流促進會。(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