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聯辦成立60周年專輯:中聯辦繼往開來60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11]
放大圖片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於2000年1月18日前稱為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成立至今已經歷了一個甲子的風雨歲月,經歷過港英政府的白色恐怖,也參與過香港回歸歷程;60年來,為新中國的建立,為促進香港與祖國內地各方面的交往,為實現香港政權的順利交接和平穩過渡,為香港回歸後全面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正式成立於1947年5月,是中央政府於香港派出的機構,同時擔負國家通訊社駐港分支機構的新聞職能,第一任社長為喬冠華。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香港處於港英當局的管治之下,中央政府不可能在香港正式設立代表機構,因而授權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負責與港英政府進行聯繫和交涉。

78年開始 港督出席國慶酒會

 60年代後期,隨著香港形勢的變化,以及與中國內地關係的發展,港英政府遂委派港英政治顧問負責與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保持聯繫。1978年9月30日,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舉行國慶招待會,第25任港督麥理浩首次參加。自此成為慣例,其後歷任港督每年都出席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一直延續到香港回歸之前。

參與邊境事務輸東江水會談

 長期以來,中央政府派駐香港的機構使用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的名稱,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新華社香港分社於香港社會發展及回歸上均扮演重要角色,曾參與邊境事務洽談、輸東江水會談及回歸事務等。

 香港回歸祖國後,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對原有職能作了適當調整,繼續作為中央人民政府授權的工作機構履行職責。香港特區政府於1999年7月2日在政府憲報上公佈,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是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特區設立的機構之一。

2000年1月18日起正式更名

 1999年12月28日,國務院第24次常務會議決定:自2000年1月18日起,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正式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並通知香港特區政府。至於原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內的新聞業務,將由新華通訊社提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註冊的新華通訊社香港特別行政區分社承擔。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更名後,原正、副社長亦改名為中聯辦正、副主任,並由當時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姜恩柱,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首任主任。

 其後原中聯辦副主任高祀仁於2002年接任主任一職至今。

歷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中聯辦主任

喬冠華 (1947年5月-1949年)

 曾獲得清華大學文學學士和德國士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的喬冠華,抗戰期間曾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政治秘書,1947年5月—1949年期間統領新華社香港分社,其後長期在外交戰線工作,曾官至外交部部長。

 文革期間,「四人幫」組閣名單上有喬冠華,喬成了「上『四人幫』賊船的人」,受到中央專案組的審查。1976年1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免去喬冠華外交部長職務。及後喬冠華身患重病,於83年病逝。

黃作梅 (1949年-1955年)

 1916年2月出生於香港新界上水,1935年7月高中畢業於香港皇仁書院。1941年6月,黃作梅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6月,黃作梅任新華社倫敦分社社長。新中國建立後,黃作梅先後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中共香港工委負責人和中共香港工作小組組長。1955年4月11日,黃作梅等乘坐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被國民黨特務炸毀,當時他年僅39歲。

梁威林 (1958年-1977年12月)

 梁威林,廣西博白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於日本大學政治經濟專科。曾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建國後,歷任中共東江地委書記,粵東區委宣傳部部長,粵北區委副書記,廣東省教育廳廳長。1958年4月到香港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直至1977年12月離開香港。為歷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年期最長的一位。

王 匡 (1978年-1983年)

 王匡於1977年至83年期間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曾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港澳辦公室顧問。祖籍廣東東莞的王匡於46年在南京梅園新村中共代表團任周恩來秘書。其後參與籌備新華社臨時總社。

 解放後,王匡歷任新華社華南總分社社長,《南方日報》社社長,並參與創辦《羊城晚報》。1978年以後,王匡被派往新華社香港分社,任第一社長,時值中央決定改革開放,及同英方商討香港回歸事宜,王匡為「一國兩制」的實現做了大量的鋪墊和組織工作。

李菊生 (1978年-1984年)

 李菊生為廣東梅縣人,1911年7月生於馬來西亞。曾任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五軍組織部部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參贊兼雅加達總領事,中央直屬機關局長等。1973年5月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1978年夏升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第二社長,並作為中方代表參加1983年7月開始的中英談判第二階段會談,直到聯合聲明草簽後,才於1984年11月告退。李菊生於2000年1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許家屯 (1983年-1990年1月)

 原名許元文,現居美國。1916年生,江蘇如皋人。1949年4月任解放軍29軍88師政委,1950年起先後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南京市委書記和江蘇省委書記。1983年5月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1985年6月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0年5月初出走美國,隔年被共產黨開除黨籍。

周 南 (1990年1月-1997年7月)

 在新中國成立後,周南歷任駐聯合國代表團一等秘書、參贊、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外交部部長助理、中英、中葡關於香港、澳門問題談判的中國代表團團長。1984年任外交部副部長兼任外交學院院長,1990年1月接替許家屯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周南終於功成身退,由姜恩柱繼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從中英談判到基本法起草以至香港政權移交全部歷程均有參與其中。是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

姜恩柱 (1997年7月-2002年8月)

 職業外交官出身的姜恩柱,1938年12月出生於江蘇高郵。1997年8月,曾先後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及外交部副部長的姜恩柱被調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出任社長。2000年1月,新華社香港分社正名為中聯辦,姜恩柱也成為中聯辦首任主任。2002年8月,姜恩柱被調派回國,獲任命為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3年3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十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高祀仁 (2002年8月-)

 1968年合肥工業大學採礦工程系畢業,曾任韶關市委副書記、韶關市市長。91年起先後任廣東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廣州市委書記及廣東省委副書記。99年11月起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2000年1月任中聯辦副主任。2002年8月任中聯辦主任。高祀仁是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六屆中央委員。

01年5月 遷西環新辦公大樓

 根據國務院第24次常務會議於1999年12月28日的決定,在跑馬地皇后大道東辦公樓正門外懸掛了21年的新華社香港分社銅牌,於00年1月18日正式被新的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的銅牌所代替,而原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港島辦事處、九龍辦事處和新界辦事處也相應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港島工作部、九龍工作部和新界工作部,並於同日分別舉行了掛牌揭幕儀式。

  隨後,中聯辦於2001年5月8日遷至位於港島西環的新辦公大樓,並由來港出席《財富》全球論壇的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及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與時任特區行政長官的董建華等主禮,舉行了大樓啟用儀式。

 該辦公大樓樓高42層,高190米,建築面積3.6萬多平方米。大樓頂部托有一大型鋼架的透明圓球,寓意「東方之珠」。

  據資料顯示,中聯辦的前身新華社香港分社,其早期設立的辦事處位於尖沙咀加拿芬道26號,隨後遷至霎西街5號。其後又從霎西街搬到跑馬地皇后大道東,而中聯辦於01年遷至西環後,跑馬地的舊址已被商人改建成酒店。

中聯辦架構

中聯辦目前有10名主要官員,包括主任1名,副主任7名,主任助理1名及秘書長1名,內設機構22個。

中聯辦主要官員

高祀仁 主 任

王鳳超 副主任

彭清華 副主任

鄭坤生 副主任

李 剛 副主任

郭 莉 副主任

周俊明 副主任

黎桂康 副主任

王如登 主任助理

趙廣廷 秘書長

中聯辦內設機構

辦公廳、研究部、人事部、宣傳文體部、

協調部、社團聯絡部、青年工作部、經濟部、

社會工作部、教育科技部、台灣事務部、

行政財務部、監察室、信息諮詢室、保安部、

警務聯絡部、港島工作部、九龍工作部、

新界工作部、北京辦事處、廣東聯絡部、

深圳辦事處

資料來源:中聯辦網站

中聯辦職責

一、聯繫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二、聯繫並協助內地有關部門管理在香港的中資機構。

三、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聯繫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增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往。反映香港居民對內地的意見。

四、處理有關涉台事務。

五、 承辦中央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成立網站 促進溝通交流

 【本報訊】在香港回歸10周年、中聯辦成立60周年前夕,中聯辦於今年2月28日首度建立並開通了網站。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在網站開通的致辭中說,互聯網是信息傳播、交流的重要載體。中聯辦作為中央政府派駐香港的機構,承擔著聯繫各界人士、促進兩地交流等重要職責,有責任、有義務向廣大香港市民及時介紹祖國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情況,以及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有關政策舉措,為兩地交流合作提供諮詢和服務。

 他希望這個網站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成為香港市民了解國情的窗口,成為兩地溝通的平台,成為聯繫社會各界的橋樑和紐帶;也希望通過這個網站,使香港各界人士更多地關注中聯辦的工作,進一步增進我們彼此間的了解和友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