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推行德育要有新思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20]

桂 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最近報章登載的幾項調查結果,均與青少年有關。

 其一是青少年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者比十年前雖有所增加,但首先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國人者達四成二;首先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其次才是香港人者只佔二成二。

 其二是青少年自殺個案近年顯著上升,去年比前年竟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四。

 其三是青少年過分重視金錢的價值,認為「有錢才有前途,沒錢就沒有前途」者達五成多。

 上述的調查課題涉及青少年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青少年對人生和生命的意念及其價值觀,這都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也是學校與家庭推行德育需要格外重視的問題。

德育仍未充分開展

 香港特區成立了十年,教育改革亦已有七年。德育開始受到關注,教改更為德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德育至今仍然未能充分開展,在諸如上述的重大課題上還有明顯的缺陷。推行德育,必須加大力度,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

 在特區新時期,香港社會起了質的變化,過去的殖民管治和殖民教育固然終結,而香港與祖國的關係亦已密切不可分割,而且正在迅速發展。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客觀現實使港人的視野和胸襟大大擴闊,青少年成長的道路因而更為寬廣。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德育,應能因應這種巨大變化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

貢獻祖國、造福社會是德育基石

 行政長官曾蔭權去年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事業,是要「培養愛國愛港、胸懷廣闊、勇於承擔的香港新一代。」日前他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的演講中又說:「我們要壯志凌雲,貢獻國家;我們要腳踏實地,造福社會。」他將「貢獻國家」和「造福社會」視為香港新一代對愛國愛港偉業應承擔的責任。這應成為香港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德育的基石。

 這十年間,國民教育雖然啟動了,但仍不普遍,亦欠深入,甚至有阻力。原因之一,是「培養愛國愛港新一代」這個教育目標尚未在學界中完全達致共識。我們應當在所有的教育階段中培養學生愛國愛港的思想感情,使年青一代不僅確立國民身份的認同,還為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作出承擔。既然行政長官作出了鮮明的指引,全港學校應循此推行國民教育。教育局更從戰略高度看待這個問題,作出周詳的部署,務使愛國愛港的情懷在各校園裡燃起火花。

充實德育的舉措

 要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除了多作正面教育之外,還須學校和社會專題探討,並須有所突破。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教育局針對新時期的任務和青少年思想與行為的特點,在總結歷年推行德育的基礎上,制訂特區學校德育的新指引。由於它具有時代氣息,又聯繫實際,並且適應「三三四」新學制的需要,應能推動德育在各校的深入貫徹。

 (二)加強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學校推行德育的主力,若要使每一個學生都受到關顧和輔導,便須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作用。目前班級人數多,班主任的擔課量大。只有繼續增加教師人手,才能減輕班主任的教學和雜務負擔,從而騰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班級工作。看來特區政府今後對此還須投入更多資源,俾能在德育方面取得突破。

 (三)小學德育須充分貫徹。小學生處於兒童時期,思想較為單純,可塑性亦大,有利於推行德育。倘能在此階段養成良好品格,升上中學後便能在此基礎上健康成長。現時小學大都實行全日制,獲得強化德育所需的時間和空間。近年高小班級卻因升中的牽引而增加了操練和評核,德育因而減弱,這種重智輕德的不良傾向應迅速克服。

 德育隨著教改的推行而深化,教改才能達到培養學生愛國愛港、德才兼備的目的。(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