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森
二戰後,華人經營的銀號順勢湧現,在黃金買賣狂潮中大展身手,轉為銀行後更不惜放鬆借貸爭生意,結果在六十年代地產回落時紛紛落馬。香港金融到底經歷了甚麼驚濤駭浪﹖
1941年,港督楊慕琦向日軍無條件投降,開始了黑暗的三年零八個月日治時期,香港金融市場陷於癱瘓。戰後初期,中國局勢相當不穩,反而造就了很多投機炒買的機會,當中以黃金為最保值的炒買對象。
香港的銀號、錢莊,甚至銀行都紛紛參與,引發了金融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投機狂潮。而當年的恆生銀號,廣安銀號、永亨銀號,全部都是做黃金的,他們只須每年給政府付500元,就可以做銀行業務。
此時的金銀業貿易場有個傳統,就是分為「廣東幫」、「潮州幫」和「上海幫」,今日有個恆生指數,當時黃金買賣亦有「恆生系統」,由「廣東幫」恆生銀號總經理何善衡等人操縱。
1949年4月14日,港府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要求,限制黃金進口買賣。攜帶巨資逃難到香港的「上海幫」眼見投資失利,始將資金技術投放到香港,發展紡織業,令香港華商在70年代有飛躍發展,叱吒香港股壇。
這時期大量銀號均已過渡為銀行,分行愈開愈多,於是就有「銀行多過米舖」的現象,反映了經濟發展的蓬勃,亦反映了民間財富積聚對銀行服務需求漸增。為了爭取生意,有銀行開始從事高風險的借貸活動,部份銀行更勇戰地產業,為銀行風暴埋下計時炸彈。
61年地產市場突然回落,部份銀行出現擠提。如廖創興銀行在短短幾天之內,就不見了幾千萬。這場空前的擠提風暴,令苦心經營的華資銀行幾乎毀於一旦,明德銀號、廣東信託商業銀行相繼倒閉,連當時業務最大、發展最好的恆生銀行亦難敵市場謠言,在香港政府指導之下,匯豐銀行以五千一百萬港元收購了恆生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平息了這次華商銀行擠提風潮。
顯然,匯豐是風暴中最大的贏家,它輕而易舉地以極低廉的價格,奪得了最具潛力競爭對手的控制權。1972年6月13號恆生銀行上市,當日收市市值達到16.5億港元。
經此一役,港府暫停簽發銀行牌照,持牌銀行由1964年86家減至74家,而且規定港元存款的利率上限。70至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股市興起,外資金融機構大舉進入香港,香港遂由銀行中心變為金融中心。
1978年港府解除停發銀行牌照的限制,香港股市、地產業異常蓬勃,華資銀行再次將謹慎放款的原則拋諸腦後。與此同時九七未明朗因素漸漸逼近,引起市場信心危機,港元被拋售,物業市場崩潰,股市下跌,令銀行在業務方面再次出現很大的問題。
可見當政治危機出現的時候,銀行的角色便變得重要,同時,政府要提出聯繫匯率去穩定市場,銀行的角色才可以支撐得到。 (《解密百年香港.之十》,資料由亞洲電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