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神童選「資優」 教育要「知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04]
放大圖片

 沈詩鈞(中)在陸大章(左)及沈振雄(右)的陪同下出席記者會。

達 夫

 香港近日出了兩個「神童」,令傳媒和大學忙了好一陣子。如今十四歲的會考九優狀元何凱琳和九歲的「數學神童」沈詩鈞,已分別被中文大學醫學院及浸會大學數學系取錄。這兩位金童玉女引發起一連串「神童」教育的文化熱話。

 如 果兒童在某些範疇有特殊表現的話,都會被冠以「神童」稱號,例如「數學神童」、「鋼琴神童」、「體操神童」、「會考神童」……這些「神童」很大可能就是「資優兒童」。根據一九七八年美國的資優與特殊才能兒童教育法案,「資優兒童」是指在學前、小學或中學階段的兒童經過鑑定確認其在智力、創造力、特殊學科、領導能力,以及視覺或表演藝術等方面,有具體表現或潛在能力孩子,出現率約為百分之三至五。

 中國超常兒童研究協作組從一九七八年開始對智商超過一百三十的「天才兒童」進行調查和跟蹤研究,這類兒童的共同特點是:(1)具有濃厚的認知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慾;(2)思維敏捷,理解力強,有獨創性;(3)具有敏銳的感知覺,良好的觀察能力; (4)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5)進取心強、自信、勤奮、有堅持性。可見內地被稱為「天才兒童」或「超常兒童」的孩子也就是香港的「資優兒童」。

如何培養「資優學生」?

 從前在精英教育制度下,一般成績好和情商高的「資優學生」都會在精英學校和精英班學習,繼而通過公開考試,以優等成績升讀大學,成為社會棟樑;但那些情商較低的「資優學生」可能會因缺乏適當照顧而無法升學。自教育局推行九年普及教育後,學校生態改變了,可以說是「人人有書讀」,教師要「有教無類」。在這生態下,低情商「資優學生」的問題仍然存在,而成績好和情商高的「資優學生」因要和程度一般或低下的學生一起學習而影響學習進度。在師訓課程中加入融合教育課題是一個合適的方法,現時的老師大多都懂得如何照顧個別差異。以何凱琳為例,小一時已被教育當局評為「資優兒童」,她在傳媒前的行為表現是屬於「順從型」的「資優兒童」。這類兒童的特點是情商較高,性格特徵是遵從,追求完美和成就,冀望他人的肯定。他們很受父母師長疼愛和同學羨慕,但可能會遇到厭倦、自責、推諉、依賴等情緒困擾,而需要接受輔導。

 從凱琳的談吐可知她是情商較高的「順從型」「資優兒童」,可以在父母和老師輔導下解決情緒問題。她的父親是冷氣技工,母親則是家庭主婦,就讀於元朗一所中文中學,十一歲跳級讀中三,十四歲會考取得九優佳績。凱琳坦言父母對她的學業幫助不大,但很注重她的品格。凱琳孝順父母,敬愛老師,對學校有強烈的歸屬感,因為她知道她的成就是父母與老師的成果。父母對她的品格有一定要求,學校為她提供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並在合適的情況下給她輔導和容許她跳班。凱琳立志當醫生,中文大學醫學院經過嚴格評審後,破格取錄她入讀醫學院。希望凱琳能努力學習,成為妙手仁心的醫生,回饋社會。凱琳是「順從型」「資優兒童」融合教育的成功例子。

 「順從型」「資優兒童」是比較容易栽培的,但其他非「順從型」的「資優兒童」,情緒問題都比較多和複雜,家長、老師和教育心理學家須攜手合作才能因材施教。教育局估計本港約有百分一至二的學生屬「資優學生」,並自2000年已引入三層計劃,發掘資優學生及提供特別培育。該計劃現時每年可為約一千名資優學生提供特別培育;預計資優教育學院在2007至2008年成立後,培育額可增至每年三千名。根據教育心理學,「資優學生」年紀尚小,仍須與同齡學生一同接受心智方面的教育。因此,他們適宜在自己的原校上課,再就一些特別範疇到資優教育學院接受培育。

《傷仲永》的啟示

 望子成龍是一般家長的心態,但切忌給予資優子女太大壓力。還記得香港從前有一位「數學神童」,心算比計數機快,但據說這名「數學神童」學習成績並不出眾,長大後與一般人無異。這件事令我想起了王安石《傷仲永》一文,文章通過方仲永的故事,說明教育和學習的重要。作者在議論中對方仲永因沒有得到後天適當的教育以致天才被埋沒而感到惋惜和哀傷。我們要特別留意「資優兒童」,先把他們分類,再評估他們的情緒問題,然後提供適切的學習方案。我們要知道「資優兒童」也是兒童,除了資優外,他們和普通兒童無異,不要孤立他們,讓他們和同學一起遊戲,一起成長。這是他們的權利。

 我們不應對「資優兒童」期望過高,也不應忽略非「資優兒童」。我知道不少社會棟樑都不是「資優兒童」。 (《神童探討系列》.之二.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