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路路通:茶餐廳文化 可否代表香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28]
放大圖片

 古諺云:「民以食為天」,此說除了反映出國人愛吃的一面外,亦證明了食之於民的重要。故此,食既是「口腹之慾」,也是文化的反映。從飲食文化中,人們可看出一地的風俗特色甚至市民情懷。例如中國四川一帶氣候嚴寒,因此川菜以辣見稱,以收活血保暖之效;又據說,法國人是一個浪漫的民族,由前菜到飯後甜品,往往需要2個鐘,可見法國人多重視生活享受。從本港獨有的茶餐廳文化中,又能看出甚麼香港特色?

「混雜」--食譜中西兼備 獨步全球

 說茶餐廳是香港文化的縮影,雖然有點誇張,卻又不無道理。「一杯奶茶加蛋撻」,成了不少港人下午茶生活的寫照。無論是衣著光鮮的斯文白領,或是健碩粗獷的藍領勞工,都可以是茶餐廳的常客,不會有「衣履不整或穿拖鞋者不得內進」的「歧視」情況,體現了茶餐廳深具有容乃大的特質。

 茶餐廳的食譜多元化,可謂獨步全球。普通一家茶餐廳,可以中式小炒、燒味、西式扒餐、日式料理,乃至東南亞美食皆一應俱全,不論你喜歡的是甚麼口味,在茶餐廳總可以找到對你胃口的食品,倒有點天下一家的意味,為香港作為「中西文化匯萃」之都下了一點有跡可尋駐腳。飲品方面,鴛鴦、檸七、檸賓等皆為茶餐廳別具一格的特色飲料,而這些飲品幾乎都是「混」出來的,香港那種敢於創新的精神,亦在此中體現出來。港式茶餐廳的存在與經營,正好成了論述香港精神及「混雜」文化的例子。

集體回憶--最能代表香港的設計

 茶餐廳除了成為港人醫治「饑腸轆轆症」的地方之外,亦在港人的心中奠下了重要的文化價值。04年香港電台透過互聯網舉辦「十個最代表香港的設計」選舉,讓市民從50項具本土特色的設計中,選出10項最能代表香港的設計。結果茶餐廳總得票1,930,以106票之微力壓舊式電車位居榜首。

文化遺產--變成香港國際品牌

 為了進一步確立茶餐廳在國際上的地位,民建聯早前更提議將「港式茶餐廳文化」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藉此建立香港的國際品牌形象,以推動香港的旅遊發展。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達成10項條件,包括具民俗表現,表現出傳統手工藝技術,具獨特性、傳承性、流變性、民族性、地域性等。據悉,在初步的檢證中,「港式茶餐廳文化」已具備了申報的條件。即使茶餐廳未獲正式認可,然亦已「威名遠播」,更成了旅遊熱點,不少訪港旅客先後到茶餐廳一「嘆」奶茶而後快。有港人更將茶餐廳文化「內銷」內地,在不同大小城市開設各式各樣的茶餐廳。這樣重視茶餐廳飲食文化,又是否稱得上集體回憶?

多元化--成了「無樣精的化名詞」

 茶餐廳以「多元化」的特色聞名於世,然而有學者(或食家)指出,這種「混雜」的傳統是否如想像中可取?是否混雜才稱得上是香港的特質?茶餐廳的食品來自五湖四海,表面上令人眼花瞭亂,然而稱得上正宗者少之又少,顧客嘗到的只是「港式異國風情」(若數名茶餐廳廚師能煮出各地美食,那是神乎奇技了),表面上的「多元化」成了「無樣精的化名詞」。有論者指出,若要擠身頂尖食肆,必需具備某一方面的專長及特色才能打響名號。這對以「混雜」為特色的茶餐廳帶來了甚麼啟示?而對茶餐廳背後的香港文化又是否帶來一點反思?  ■本報記者 李浩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